| [1] 周五七,聂鸣.基于节能减排的中国省级工业技术效率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 (1):25-32. [2] 王敏,黄滢.中国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J]. 经济学(季刊),2015,(2):557-578.
 [3] 杨子晖,田磊.“污染天堂”假说与影响因素的中国省际研究[J]. 世界经济,2017,(5):148-172.
 [4] 苗艳青,陈文晶.空气污染和健康需求:Grossan模型的应用[J]. 世界经济,2010,(6):140-160.
 [5] 张宇,蒋殿春.FDI、政府监管与中国水污染——基于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分解指标的实证检验[J]. 经济学(季刊),2014,(2):491-514.
 [6] 林伯强,李江龙.环境治理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转变——基于煤炭和二氧化碳峰值的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15,(9):84-107.
 [7] 邵帅,李欣,曹建华,杨莉莉.中国雾霾污染治理的经济政策选择——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J]. 经济研究,2016,(9):73-88.
 [8] 涂正革,谌仁俊.排污权交易机制在中国能否实现波特效应?[J]. 经济研究,2015,(7):160-173.
 [9] 许和连,邓玉萍.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 管理世界,2012,(2):30-43.
 [10] 辛毅,曹斌,吴燕红.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库兹涅茨曲线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3):83-86.
 [11] 白雪洁,汪海凤,闫文凯.资源衰退、科教支持与城市转型——基于坏产出动态SBM模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4,(11):30-43.
 [12] Fare R.E.A. Derivation of Shadow Prices for Undesirable Outputs: A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s,1993,(75):23-45.
 [13] 涂正革.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子价格: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 经济学(季刊),2010,(1):259-282.
 [14] 张伟,吴文元.基于环境绩效的长三角都市圈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 经济研究,2011,(10):95-109.
 [15] 林伯强,李江龙.环境治理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转变——基于煤炭和二氧化碳峰值的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15,(9):84-107.
 [16] Färe R.,Grosskopf S.,Jr C.A.P. 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J]. Energy,2007,32(7):1055-1066.
 [17] D.G.Luenberger. Microeconomic Theory[M]. McGraw-Hill,Boston,Mass,USA,1995.
 [18] 涂正革.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J]. 经济研究,2008,(2):93-105.
 [19] Chung Y.H.,R.Fare,S.Grosskopf. 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 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7,(51):229-240.
 [20] 包群,邵敏,杨大利.环境管制抑制了污染排放吗?[J]. 经济研究,2013,(12):42-54.
 [21] 陈诗一.工业二氧化碳的影子价格:参数化和非参数化方法[J]. 世界经济,2010,(8):93-111.
 [22] 张熙悦,孙芳城,王怀祖.基于“生产-治理”两阶段评价的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研究[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2):26-36.
 [23] 张逸昕,张杰.创新驱动、政府规制与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研究——基于Super-SBM模型的实证分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37-44.
 [24] 徐元晨,邱德荣.基于双重动态价值网络的资源型城市发展路径分析——来自中国126个资源型地级市的考察[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1):36-47.
 [25] 邵学峰,马平.我国水污染防治的筹资机制分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9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