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峰, 王靖一, 王芳, 等. 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J]. 经济学(季刊), 2020, (4): 1401-1418. [2]张勋, 万广华, 张佳佳, 等. 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J]. 经济研究, 2019, (8): 71-86. [3]汪亚楠, 叶欣, 许林. 数字金融能提振实体经济吗[J]. 财经科学, 2020, (3): 1-13. [4]马德功, 滕磊. 数字金融、创业活动与包容性增长[J]. 财经论丛, 2020, (9): 54-63. [5]汪亚楠, 谭卓鸿, 郑乐凯. 数字普惠金融对社会保障的影响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 (7): 92-112. [6]何宗樾, 宋旭光. 数字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居民消费[J]. 财贸经济, 2020, (8): 65-79. [7]孙继国, 孙尧. 共同富裕目标下金融科技是否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J]. 财经论丛, 2022, (11): 51-60. [8]刘锦怡, 刘纯阳. 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村减贫效应: 效果与机制[J]. 财经论丛, 2020, (1): 43-53. [9]Caragliu A., Bo C. D. The Economics of Smart City Policies[J]. Scienze Regionali, 2018, 17(1): 81-104. [10]Ahvenniemi H., Huovila A., Pinto-Sepp I., et al.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ustainable and Smart Cities?[J]. Cities, 2017, 60(part_PA): 234-245. [11]李烨. 智慧城市建设能提高居民获得感吗——基于中国居民的异质性分析[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 (6): 107-119, 221. [12]张小娟, 贾海薇, 张振刚. 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治理的创新发展模式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10): 105-111. [13]郭峰, 王瑶佩. 传统金融基础、知识门槛与数字金融下乡[J]. 财经研究, 2020, (1): 19-33. [14]董晓林, 张晔. 自然资源依赖、政府干预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基于中国273个地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21, (1): 117-128. [15]袁航, 朱承亮. 智慧城市是否加速了城市创新?[J]. 中国软科学, 2020, (12): 75-83. [16]周小敏, 李连友. 智慧城市建设能否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J]. 经济经纬, 2020, (6): 10-17. [17]崔立志, 陈秋尧. 智慧城市渐进式扩容政策的环境效应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 2019, (4): 62-74. [18]石大千, 丁海, 卫平, 等. 智慧城市建设能否降低环境污染[J]. 中国工业经济, 2018, (6): 117-135. [19]谢康, 夏正豪, 肖静华. 大数据成为现实生产要素的企业实现机制:产品创新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20, (5): 42-60. [20]钱海章, 陶云清, 曹松威, 等.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 (6): 26-46. [21]辜胜阻, 王敏. 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5): 74-80. [22]石庆玲, 郭峰, 陈诗一. 雾霾治理中的“政治性蓝天”——来自中国地方“两会”的证据[J]. 中国工业经济, 2016, (5): 40-56. [23]孙浦阳, 张甜甜, 姚树洁. 关税传导、国内运输成本与零售价格——基于高铁建设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19, (3): 135-149. [24]邱泽奇, 张樹沁, 刘世定, 等. 从数字鸿沟到红利差异——互联网资本的视角[J]. 中国社会科学, 2016, (10): 93-115, 203-204. [25]刘传明, 马青山.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J]. 中国人口科学, 2020, (3): 75-88, 127-128. [26]温忠麟, 叶宝娟. 中介效应分析: 方法和模型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5): 731-745. [27]寇宗来, 刘学悦. 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2017[R]. 上海: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