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Essays 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 2024, Vol. 40 ›› Issue (5): 3-4.

    Next Articles

当下有不少这样的声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外语可以由机器翻译了;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会计可以由智能取代了;随着大模型的出现,散文诗歌可以由AIGC代劳……,似乎整个社会都在怀疑传统教育的合法性和价值性。这些观点有其合理性,但也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一概否定传统教育模式,而应该守正创新如果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发现,有的行业会消亡,但一定有新的行业会产生;有的工种会消失,但一定有新的工种会出现;有的技能会退化,但思想、艺术、文化的创造会常青。千百年来,我们对人的教育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忽视素质素养教育,现在是到了该回归对人的教育的时候了。我们该再次反思这样一个老问题: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该如何培养人?

相当长时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确实出现了不少问题,集中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指向的功利化、短视化。若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局限于就业二字,就势必导致教育系统“什么专业工资高、就业易,就设什么专业”,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教育机构追求短期效益最大化,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上面考核什么就干什么”的急功近利行为,无形中向学生和社会传递了功利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人才培养环节工具化、流程化在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环节设置上,按照“什么有用就开设什么”“怎么可测量就评估什么”“学生喜欢什么就迎合什么”来设计培养环节和教学内容,于是出现了水课、水师、水专业充斥校园的局面,人文类课程变成选修了,素质类课程被搁置了,大三大四开始放羊了。三是培养模式的刻板化、山寨化现在大学普遍存在“把专业建在学系上”的局面,以学科面狭窄的学系作为专业建设的基本单元,学系控制着专业教育的“领地”,轨道锁定培养逻辑封闭单一的教学内容、僵硬刚性的教学组织因人设课的知识灌输,再加上管理成本、制度成本的约束,使得专业建设越来越难以适应大融合时代的全人培养之严重阻碍了数智时代的生态化培养模式之变

以上这些问题概括地说,就是弱化了对人的本质的培养,过度关注人的工具理性,忽视人的价值理性。从教育史观看,每次大的社会变迁往往是驱动教育回归的契机。当下数智时代就是这样的契机,那么,我们如何去培养适应未来20年社会变迁的人才有一点是可以深信不疑的,那就是无论从历史逻辑、时代逻辑还是社会逻辑看,最具有生命力的教育对象是具有高情操(Morality)、高能力(Ability)、高素质(Quality)的人(简称MAQ型人才)虽然我们不能很精确地预见20年后的科技发展状态,但可以基本预见20年后的人是如何存在的。浙江财经大学明确提出要培养MAQ型人才,赋能学生高情操、高能力、高素质,重构“新财经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数智型创业人才、创新型管理人才、行业型领军人才、使命型领导人才。

时变教亦变。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应在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上下功夫,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链。一是破除专业边界。打破各个专业封闭的培养体系,把专业建在学院(学校)上,突破路径依赖和传统组织边界,走出舒适圈,深度嵌入经济社会发展,深度嵌入科技创新,深嵌入国家需求,把人才培养置身于更大的场景,推动财经学科与理工、人文学科交叉、聚与融合。二是深化科教融合按照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要求,把科教融合培养人才作为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路径大学要培养出能适应未来20年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就不能局限在单一工程类技术训练,不能受制于某一财经类知识边界,不能固守于象牙塔的认知视野,而应特别关注以科教融合激发学生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知识的交融,通过教育模式变革孕育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三是强化产教融合。搭建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将党建、学科、育人与服务地方发展相融合,要打开校园的围墙,把课堂摆到产业中、融到社会中,高质量建好高水平产业学院,深入推进财经+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以主动精准对接和提供高质量服务汇聚强大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落实到人才培养制度创新上,浙江财经大学的做法是按照财经理论х数智科技х人文精神的逻辑,重塑教学组织、专业、课程和管理体系。一是构建生态化布局以实现开放办学浙江财经大学应与利益相关者网络无缝对接,把各个学院建成开放网络的中心,整合全社会的教学资源,按照荣誉学院学科性学院产业学院的新型教学组织布局,与外部互联互通,建立战略导向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合作伙伴网络,协同推进组织结构变革。二是打造平台+项目网络化组织体系。学院作为教学、科研和行政协同的基础设施应突破专业边界,建成开放型平台化的组织以支持各类教学项目动态创新、有序运转。教学项目应探索项目制运作方式,实现项目主任负责制,形成项目着平台,平台着项目转的生态体系。三是实施财经х模式的教学内容体系。按照财经х数智”“财经х科技”“财经+产业的逻辑,构建起以财经学科为基础,以工程、数据、人文等学科为互补的课程体系提升教学的思想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和案例。建立胸怀家国的多元化“三好老师”队伍教育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是能否建立起胸怀家国、以生为本的好学者、好教师、好员工队伍。如果教师具有像培养自己的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就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上好每一堂课、带好每一个学生。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多元化师资支撑,学校应创新院企联盟、柔性引进、联合办等形式,吸引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社会知名人士、国际学者加入教学平台,让学生共享多元师资带来的多元思维推行辅导员+项目主任+班主任的铁三角基层教学管理组织。辅导员负责学生思政工作;教学项目建立项目团队,由项目主任统筹发挥责任主体作用;班级作为教研的基础组织和基本单元,由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最终形成项目团队与班级之间的矩阵式治理体系。六是强化通识教育提升学生基本素养。加大力度创新优质通识教育资源,着力开设一批高水准的中华文明史、人类文明史等通识课程。加强通识教育课程评估,改造假、空、水课程,提升人才培养的思想性和人文精神。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锻造学生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七是全球开放布局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以推动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与开展国际教育评估认证为牵引,充分发挥合作办学溢出效应,着力打造开放办学新格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国际人才。

教育改革需要久久为功!路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期望以新生态体系为支撑,以新培养体系为内核,专业、课程和教材为基础,以高水平学科竞赛为手段,以跨学科教学组织体系为保证,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模式,重构面向未来的全人、全过程、全方位的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能就业、有技能、有知识的人,更是有国际视野有问题解决能力、有批判性思维的MAQ型人才。   

  • Online:2024-05-10 Published:2024-05-10

再塑培养体系

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