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义平.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N]. 人民日报, 2025-03-05(13).
[2] 周绍东, 胡华杰. 新质生产力推动创新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 26-35.
[3] 周文, 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 改革, 2023, (10): 1-13.
[4] 梁炜, 朱承亮. 颠覆性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及监测框架[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3): 38-47.
[5] 吴继飞, 万晓榆. 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距及动态规律[J]. 技术经济, 2024, (4): 1-14.
[6] 李晓龙, 魏启帆. 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升新质生产力研究——基于城市数据交易平台设立的准自然实验[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6): 72-87.
[7] 罗爽, 肖韵.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 新疆社会科学, 2024, (2): 29-40, 148.
[8] 武永超, 李键江, 刘伟.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基于连续型双重差分的实证检验[J/OL]. 科学学研究, 1-17[2024-11-09] . https://doi.org/10.16192/j.cnki.1003-2053.20240929.002.
[9] 王杰, 张金英, 刘刚. 智慧城市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基于诺德豪斯之问的思考[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24, (9): 47-64.
[10] 石建勋, 徐玲.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24, (1): 3-12.
[11] 赵峰, 季雷.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和制度保障机制[J]. 学习与探索, 2024, (1): 92-101, 175.
[12] 孙英杰, 张雯婧, 林春. 供应链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 20-30.
[13] 黄徐亮, 徐海东. 科技金融政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J]. 财经论丛, 2025, (1): 47-58.
[14] 林春, 葛辛荻, 孙英杰.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与新质生产力提升[J/OL]. 财经理论与实践, 1-8[2024-11-09] .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057.f.20240612.1419.008.html.
[15] 梁榜, 张建华.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激励创新吗?——来自中国城市和中小企业的证据[J]. 当代经济科学, 2019, (5): 74-86.
[16] 刘锦怡, 刘纯阳. 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村减贫效应: 效果与机制[J]. 财经论丛, 2020, (1): 43-53.
[17] 吕慧, 许可, 宋子源. 有形与无形之手能否协同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基于中国275个城市数据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6): 59-68.
[18] 孙雅慧, 罗守贵. 持续资助的创新激励效应: 多多益善还是过犹不及[J]. 经济管理, 2023, (12): 81-101.
[19] 孙芳城, 伍桂林, 蒋水全. 数字普惠金融、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创新[J]. 技术经济, 2022, (12): 38-49.
[20] 项松林, 魏浩. 流动性约束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J]. 统计研究, 2014, (3): 27-36.
[21] 邓可斌, 曾海舰. 中国企业的融资约束: 特征现象与成因检验[J]. 经济研究, 2014, (2): 47-60, 140.
[22] 王义中, 林溪, 李振华, 等.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共同富裕: 基于流动性约束视角[J]. 经济研究, 2024, (6): 49-68.
[23] 任晓怡.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否缓解企业融资约束[J]. 现代经济探讨, 2020, (10): 65-75.
[24] 赵绍阳, 李梦雪, 佘楷文. 数字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来自银行贷款的微观证据[J]. 经济学动态, 2022, (8): 98-116.
[25] 张林, 蒲清平.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6): 137-148.
[26] 王小鲁, 胡李鹏, 樊纲. 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21)[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27] 程惠芳, 俞萍, 洪晨翔. 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区域创新绩效了吗?——基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J]. 技术经济, 2023, (8): 13-25.
[28] 刘灿雷, 高超. 教育、人力资本与创新——基于“量”与“质”的双重考察[J]. 财贸经济, 2021, (5): 110-126.
[29] 陈海波, 姜娜娜, 刘洁. 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PSM-DID的实证检验[J]. 城市问题, 2020, (8): 33-41.
[30] 陈姜全, 李效顺, 耿艺伟, 等. 中国城镇化与碳排放机制分析及实证研究——基于经济发展、人口转移和城镇扩张视角[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 (6): 1399-1417.
[31] 王宏鸣, 孙鹏博, 郭慧芳. 数字金融如何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财经论丛, 2022, (10): 3-13.
[32] 王勋, 王雪. 数字普惠金融与消费风险平滑: 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J]. 经济学(季刊), 2022, (5): 1679-1698.
[33] 黄锐, 赖晓冰, 唐松. 金融科技如何影响企业融资约束?——动态效应、异质性特征与宏微观机制检验[J]. 国际金融研究, 2020, (6): 25-33.
[34] 陈海山. 历史的馈赠: 城市历史时长与经济发展[J]. 世界经济, 2020, (12): 3-26.
[35] 王红建, 张科, 李青原. 金融科技的经济稳定器作用: 金融加速器理论的视角[J]. 经济研究, 2023, (12): 4-21.
[36] 张文文, 景维民. 数字经济监管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基于收益和成本的权衡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4, (1): 5-24.
[37] 卢江, 郭子昂, 王煜萍.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提升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 1-17.
[38] 乔晓楠, 李欣, 蒲佩芝. 共同富裕与重塑中国经济循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与经验证据[J]. 中国工业经济, 2023, (5): 5-23.
[39] 曹伟, 綦好东, 赵璨. 企业金融资产的配置动机: 基于产权性质与异质性股东参股的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23, (2): 150-168.
[40] 晏景瑞, 朱诗怡, 杜金岷. 金融科技如何促进共同富裕: 理论机制和经验证据[J]. 经济问题探索, 2022, (10): 16-32.
[41] 赵红军, 张军, 高恒宇, 等. 中欧班列、运输通达性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来自中欧班列开行的准自然实验证据[J]. 南开经济研究, 2022, (9): 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