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习近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 求是, 2024, (11): 4-8. [2]刘华军, 贾文星.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网络关联及收敛性检验[J]. 地理科学, 2019, (5): 726-733. [3]吴海瑾.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区域协调发展向度[J]. 探索与争鸣, 2024, (8): 119-128. [4]占智勇, 徐政, 郑霖豪. 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一体化发展: 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J]. 兰州学刊, 2024, (8): 33-45. [5]徐政, 郑霖豪, 程梦瑶.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11): 51-58. [6]钟业喜, 吴思雨. 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困境、机理与对策[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6): 41-55. [7]王曙光. 新质生产力、经济增长模式与动力机制转换[J]. 党政研究, 2024, (5): 4-17. [8]张可云. 通过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N]. 光明日报, 2024-03-26. [9]朱富显, 李瑞雪, 徐晓莉, 等. 中国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J]. 工业技术经济, 2024, (3): 44-53. [10]董庆前. 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时空演变及收敛性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24, (8): 178-188. [11]卢江, 郭子昂, 王煜萍.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提升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 1-17. [12]李光勤, 李梦娇. 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评价、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特征[J]. 经济地理, 2024, (8): 116-125. [13]孙丽伟, 郭俊华. 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测度[J]. 统计与决策, 2024, (9): 5-11. [14]许恒兵. 新质生产力: 科学内涵、战略考量与理论贡献[J]. 南京社会科学, 2024, (3): 1-9. [15]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N]. 人民日报, 2024-03-01. [1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结构变迁、效率变革与发展新质生产力[J]. 经济研究, 2024, (4): 4-23. [17]董晓远, 张超, 廖明中.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实证评估[J]. 深圳社会科学, 2024, (3): 5-15. [18]习近平. 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19]吕岩威, 孙慧.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4, (1): 128-143. [20]龙文滨, 胡珺. 节能减排规划、环保考核与边界污染[J]. 财贸经济, 2018, (12): 126-141. [21]王军, 朱杰, 罗茜.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演变测度[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1, (7): 26-42. [22]黎新伍, 徐书彬.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0, (6): 78-94. [23]马大晋, 吴旭辉, 杨亚琼. 中国式现代化: 水平测算、演变格局与收敛规律[J]. 统计与决策, 2024, (5): 100-105. [24]Zipf G. K. The P1P2/D Hypothesis: On the Intercity Movement of Person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46, 11(6): 677-686. [25]Witt S. F. , Witt C. A. Forecasting Tourism Demand: A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1995, 11(3): 447-475. [26]李梦程, 王成新, 刘海猛, 等. 黄河流域城市发展质量评价与空间联系网络特征[J]. 经济地理, 2021, (12): 84-93. [27]刘军. 整体网分析: UCINET软件实用指南(第二版)[M]. 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14. [28]刘佳, 宋秋月. 中国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与形成机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8): 127-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