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秋生, 任晓姝. 绿色信贷政策与企业“漂绿”行为治理——基于国家金融学框架下的实证研究[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23, (1): 146-160. [2]蒋琰, 王逸如, 姜慧慧. 新《环境保护法》、环境信息披露与价值效应[J]. 中国经济问题, 2020, (4): 32-46. [3]张华.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降低碳排放吗?[J]. 经济管理, 2020, (6): 25-41. [4]刘亦文, 王宇, 胡宗义. 中央环保督察对中国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环保督查”到“环保督察”制度变迁视角[J]. 中国软科学, 2021, (10): 21-31. [5]叶芳羽, 单汨源, 李勇, 张青.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评估[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 43-50. [6]张华, 冯烽. 非正式环境规制能否降低碳排放?——来自环境信息公开的准自然实验[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0, (8): 62-80. [7]张争妍, 李豫新. 数字经济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22, (5): 146-154. [8]邱金龙, 潘爱玲, 张国珍. 正式环境规制、非正式环境规制与重污染企业绿色并购[J]. 广东社会科学, 2018, (2): 51-59. [9]周海华, 王双龙. 正式与非正式的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J]. 软科学, 2016, (8): 47-51. [10]王班班, 齐绍洲. 市场型和命令型政策工具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效应——基于中国工业行业专利数据的实证[J]. 中国工业经济, 2016, (6): 91-108. [11]赵晶, 迟旭, 孙泽君. “协调统一”还是“各自为政”: 政策协同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J]. 中国工业经济, 2022, (8): 175-192. [12]郑石明, 何裕捷, 邹克. 气候政策协同: 机制与效应[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 (8): 1-12. [13]陆孟慈. 正式和非正式环境规制对中国制造业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J]. 统计与管理, 2021, (9): 10-17. [14]李强. 正式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减排效应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现代经济探讨, 2018, (5): 92-99. [15]陈晓红, 蔡思佳, 汪阳洁. 我国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的制度变迁逻辑与启示[J]. 管理世界, 2020, (11): 160-172. [16]任胜钢, 郑晶晶, 刘东华, 陈晓红. 排污权交易机制是否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 中国工业经济, 2019, (5): 5-23. [17]李胜兰, 黎天元. 复合型环境政策工具体系的完善与改革方向: 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 155-165. [18]赵晓梦, 倪娟. 国外非正式环境规制及其环境治理效应研究[J]. 国外社会科学, 2022, (5): 128-139. [19]胡逸群, 杨昌龙. 双重环境规制能否促进工业研发努力?[J]. 科技和产业, 2021, (12): 186-192. [20]秦炳涛, 余润颖, 葛力铭. 环境规制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21, (7): 3427-3440. [21]Beck T., Levine R., Levkov A. Big Bad Banks? The Winners and Losers from Bank Dereg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10, (5): 1637-1667. [22]李振洋, 白雪洁. 产业政策如何促进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鼓励型政策和限制型政策协同的视角[J]. 产业经济研究, 2020, (6): 28-42. [23]马大来, 陈仲常, 王玲. 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计量[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1): 67-77. [24]叶霖莉. 自贸区设立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分析[J]. 国际商务研究, 2023, (1): 87-100. [25]杨晓叶, 米彦香, 许东海. 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的耦合性分析——以工业废气排放与治理为例[J]. 生态经济, 2019, (1): 187-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