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章星, 张兵, 刘丹. 数字金融发展、企业信贷错配与劳动就业——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 财经论丛, 2020, (12): 40-49. [2]赵亚雄, 王修华. 数字金融、家庭相对收入及脆弱性——兼论多维“鸿沟”的影响[J]. 金融研究, 2022, (10): 77-97. [3]黄敦平, 方建. 资源禀赋对乡村劳动力回流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J]. 人口学刊, 2021, (5): 67-75. [4]古恒宇, 覃小玲, 沈体雁.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19, (8): 1877-1890. [5]张华, 刘哲达, 殷小冰. 中国跨省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1): 73-84. [6]Bastia T. Should I Stay or Should I Go? Return Migration in Times of Cris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11, 23(4): 583-595. [7]Haas D. H., Fokkema T. The Effects of Integration and Transnational Ties on International Return Migration Intentions [J]. Demographic Research, 2011, 25: 755-782. [8]黄益平, 黄卓. 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 现在与未来[J]. 经济学(季刊), 2018, (4): 1489-1502. [9]Manyika J., Lund S., Singer M., et al. Digital Finance for All: Powering Inclusive Growth in Emerging Economies[R].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2016. [10]杨望, 刘洪洋, 林溪, 等. 数字普惠金融增收效应研究: 兼论“提低扩中”效果[J]. 国际金融研究, 2024, (5): 3-14. [11]李彦龙, 沈艳. 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不平衡[J]. 经济学(季刊), 2022, (5): 1805-1828. [12]钱海章, 陶云清, 曹松威, 等.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 (6): 26-46. [13]张新月, 师博, 甄俊杰. 高质量发展中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研究[J]. 财经论丛, 2022, (9): 47-58. [14]黄倩, 李政, 熊德平. 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 改革, 2019, (11): 90-101. [15]万佳彧, 周勤, 肖义. 数字金融、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J]. 经济评论, 2020, (1): 71-83. [16]方观富,许嘉怡.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居民就业吗——来自中国家庭跟踪调查的证据[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20, (2): 75-86. [17]吴雨, 李晓, 周利. 数字金融发展与家庭金融资产组合有效性[J]. 管理世界, 2021, (7): 92-104, 7. [18]Jagtiani J., Lemieux C. Do FinTech Lenders Penetrate Areas That are Underserved by Traditional Banks[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18, (100): 43-54. [19]谢绚丽, 沈艳, 张皓星, 等. 数字金融能促进创业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 经济学(季刊), 2018, (4): 1557-1580. [20]李晓园, 刘雨濛.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促进农村创业?[J]. 经济管理. 2021, (12): 24-40. [21]胡联, 姚绍群, 杨成喻, 等. 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缓解相对贫困吗?[J]. 财经研究. 2021, (12): 93-107. [22]张正平, 赵魏兰. 数字金融是否促进了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基于网商银行进入农村市场的准自然实验[J]. 财经论丛, 2024, (3): 47-57. [23]张勋, 万广华, 吴海涛. 缩小数字鸿沟: 中国特色数字金融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 2021, (8): 35-51, 204-205. [24]郭峰, 王瑶佩. 传统金融基础、知识门槛与数字金融下乡[J]. 财经研究, 2020, (1): 19-33. [25]郭峰, 王靖一, 王芳, 等. 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J]. 经济学(季刊), 2020, (4): 1401-1418. [26]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流动人口回流的空间意愿及其政策含义[J]. 地理研究, 2021, (5): 1515-1528. [27]Bartik T. J. Who Benefits from State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ies? [M]. Kalamazoo: W. E. Upjohn Institute, 1991. [28]孙伟增, 张晓楠, 郑思齐. 空气污染与劳动力的空间流动——基于流动人口就业选址行为的研究[J]. 经济研究, 2019, (11): 102-117. [29]张鹏龙, 钟建乐, 胡羽珊. 防止返贫帮扶政策效果评估——基于劳动收入的视角[J]. 管理世界, 2024, (3): 127-152. [30]徐维祥, 周建平, 刘程军.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J]. 地理研究, 2022, (1): 111-129. [31]赵涛, 张智, 梁上坤. 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 2020, (10): 65-76. [32]张吉鹏, 黄金, 王军辉, 等. 城市落户门槛与劳动力回流[J]. 经济研究, 2020, (7): 175-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