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斌, 武常岐, 谢佩洪. 国有股东与战略投资者如何“混”与“合”?——基于中国联通与云南白药的双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22, (10): 174-195. [2]王东京. 国企改革攻坚的路径选择与操作思路[J]. 管理世界, 2019, (2): 1-6. [3]盛毅. 新一轮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与特定任务[J]. 改革, 2020, (2): 125-137. [4]柳学信, 曹晓芳. 混合所有制改革态势及其取向观察[J]. 改革, 2019, (1): 141-149. [5]刘园园, 蔡贵龙. 集团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于国有集团聚焦主业的经验证据[J/OL]. 南开管理评论, 1-30.[2024-09-12].https://link.cnki.net/urlid/12.1288.F.20240829.1155.002. [6]黄速建.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J]. 经济管理, 2014, (7): 1-10. [7]綦好东, 郭骏超, 朱炜.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动力、阻力与实现路径[J]. 管理世界, 2017, (10): 8-19. [8]郝阳, 龚六堂. 国有、民营混合参股与公司绩效改进[J]. 经济研究, 2017, (3): 122-135. [9]何瑛, 杨琳.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历程、成效与展望[J]. 管理世界, 2021, (7): 44-60, 4. [10]许召元, 张文魁. 国企改革对经济增速的提振效应研究[J]. 经济研究, 2015, (4): 122-135. [11]王瑶, 侯德帅, 徐道胜. 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发挥了“鲶鱼效应”吗?——基于国企战略定位视角[J]. 财经论丛, 2023, (3): 70-81. [12]钱爱民, 吴春天, 朱大鹏. 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能促进实体经济“脱虚返实”吗[J]. 南开管理评论, 2023, (1): 134-147. [13]朱方伟, 宋昊阳, 王鹏, 等. 国有集团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选择: 多关键因素识别与组合影响[J]. 南开管理评论, 2018, (1): 75-87. [14]刘纪鹏, 刘彪, 胡历芳. 中国国资改革: 困惑、误区与创新模式[J]. 管理世界, 2020, (1): 60-68, 234. [15]肖红军. 推进国有经济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方法论[J]. 改革, 2021, (1): 74-91. [16]吕鹏, 刘学. 企业项目制与生产型治理的实践——基于两家企业扶贫案例的调研[J]. 中国社会科学, 2021, (10): 126-144, 207. [17]潘克勤, 李雨霏, 潘潇阳. 非国有战略投资者与非国有大股东控制权水平——来自竞争性地方上市国企的证据[J]. 南开管理评论, 2022, (3): 139-150. [18]黄速建, 肖红军, 王欣. 竞争中性视域下的国有企业改革[J]. 中国工业经济, 2019, (6): 22-40. [19]李胜楠, 朱叱云, 王佳琦, 等. 国企混改中的治理机制非对称性与风险承担[J]. 南开管理评论, 2024, (9): 113-126. [20]李东升等. 混改企业“国民共进”形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4. [21]郑志刚. 分权控制与国企混改的理论基础[J]. 证券市场导报, 2019, (1): 4-10, 18. [22]Glaser M., Lopez-De-Silanes F., Sautner Z. Opening the Black Box: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and Managerial Power[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13, 68(4): 1577-1631. [23]张先治, 王晨嫣. 集团管控下母子公司决策权配置模式与公司价值——基于租值耗散理论的视角[J]. 科学决策, 2022, (4): 21-43. [24]Bebenroth R., Froese F. J. Consequences of Expatriate Top Manager Replacement on Foreign Subsidiary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20, 26(2): 100730. [25]徐宁, 张阳, 徐向艺. “能者居之”能够保护子公司中小股东利益吗——母子公司“双向治理”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19, (11): 155-173. [26]郑志刚, 雍红艳, 胡晓霁, 等. 实际控制人超额委派董事与公司控制[J]. 南开管理评论, 2023, (2): 84-95. [27]Gammelgaard J., McDonald F., Stephan A., et al. The Impact of Increases in Subsidiary Autonomy and Network Relationships on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2, 21(6): 1158-1172. [28]Kawai N., Strange R. Subsidiary Autonomy and Performance in Japanese Multinationals in Europe[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4, 23(3): 504-515. [29]郑丽, 陈志军, 赵月皎. 子公司绩效反馈、变革能力与自主决策权[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0, (1): 126-139. [30]张阳, 徐向艺. 高声誉子公司能够抵御母公司利益侵占行为吗?——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J]. 管理评论, 2023, (11): 305-320. [31]沈昊, 杨梅英.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和公司治理——基于招商局集团的案例分析[J]. 管理世界, 2019, (4): 171-182. [32]沈红波, 张金清, 张广婷.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控制权安排——基于云南白药混改的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19, (10): 206-217. [33]李明敏, 李秉祥, 惠祥. 混合所有制企业资源异质股东共生关系形成机理——以中国联通混改方案为例[J]. 经济学家, 2019, (6): 70-79. [34]Eisenhardt K. M., Graebner M. E.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1): 25-32. [35]解学梅, 韩宇航. 本土制造业企业如何在绿色创新中实现“华丽转型”?——基于注意力基础观的多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22, (3): 76-106. [36]戚聿东, 杜博, 温馨. 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 使命嵌入与模式选择——基于3家中央企业数字化典型实践的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21, (11): 137-158, 10. [37]毛基业, 陈诚. 案例研究的理论构建: 艾森哈特的新洞见——第十届“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6)”会议综述[J]. 管理世界, 2017, (2): 135-141. [38]陈瑶, 余渡. 集团层面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有企业创新[J]. 经济评论, 2024, (4): 3-19. [39]Bucherer E., Eisert U., Gassmann O. Towards Systematic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Lessons from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J]. Creativity &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2, 21(2): 183-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