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姣玉, 徐政, 丁守海. 数实技术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双向交互的逻辑机理、战略价值与实践路径[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 114-124. [2]洪银兴, 任保平.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内涵和途径[J]. 中国工业经济, 2023, (2): 5-16. [3]任保平, 张嘉悦. 数实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重点、战略任务与路径选择[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1): 45-54. [4]徐政, 张姣玉. 新质生产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价值旨向、逻辑机理与重要举措[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 (2): 104-113. [5]宋虹桥, 张夏恒. 数字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 机理、挑战与路径选择[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6): 41-51. [6]陈关聚, 王喜虹, 陆姿合, 等. 数智化如何加速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基于法士特的纵向单案例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 (12): 106-126. [7]夏杰长, 苏敏. 以数实融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 改革, 2024, (5): 12-23. [8]陈宪. 以数实融合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力[J]. 人民论坛, 2024, (12): 86-90. [9]任保平, 豆渊博. 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基础的多维转变[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1): 12-21. [10]郭丽娟, 赵春雨.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J]. 经济问题, 2023, (11): 33-39. [11]林春, 文小鸥. 资本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 理论逻辑、现实问题与升级路径[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2): 66-75. [12]张夏恒, 肖林. 数字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 逻辑框架、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J]. 学术界, 2024, (1): 73-85. [13]李甜甜. 企业ESG履责的绿色生产力效应研究——基于绿色技术创新视角[J]. 科学决策, 2024, (5): 109-130. [14]肖有智, 张晓兰, 刘欣. 新质生产力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基于共享发展视角[J]. 经济评论, 2024, (3): 75-91. [15]宋佳, 张金昌, 潘艺. ESG发展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影响的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J]. 当代经济管理, 2024, (6): 1-11. [16]张秀娥, 王卫, 于泳波. 数智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25, (5): 943-954. [17]Furman J. T, Porter M. E, Stern S. 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 Research Policy, 2002, 31(6): 899-933. [18]何德旭, 张昊, 刘蕴霆. 新型实体企业促进数实融合提升发展质量[J]. 中国工业经济, 2024, (2): 5-21. [19]孙倩倩, 鞠方, 周建军.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创新: 基于技术分工视角的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23, (7): 178-192. [20]黄先海, 高亚兴. 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企业专利信息的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23, (11): 118-136. [21]王成, 刘渝琳. 新质生产力促进就业结构转型了吗——基于超边际一般均衡视角的研究[J]. 经济评论, 2024, (3): 57-74. [22]王忠, 潘欣贤, 谢卫红, 等. 数字化创新、企业边界重塑与智能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来自专利文本信息机器学习的经验证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21): 87-97. [23]简冠群, 郭阳阳. 专精特新转型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风险投资和耐心资本的证据[J]. 财经论丛, 2025, (7): 1-15. [24]鲁晓东, 连玉君. 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 1999—2007[J]. 经济学(季刊), 2012, (2): 541-558. [25]刘运国, 郑巧, 蔡贵龙. 非国有股东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吗?——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 2016, (11): 61-68, 96. [26]沈坤荣, 闫佳敏. 数字技术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J]. 财经论丛, 2024, (12): 3-15. [27]刘长庚, 王宇航, 彭千芮. 反垄断有助于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吗?[J]. 南开经济研究, 2023, (4): 163-180. [28]刘奕辰, 栾维新, 万述林. 制造业服务化是否匹配制造业生产效率——基于联立方程的多重中介效应实证[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0, (1): 56-71. [29]丁红乙, 成琼文. 数字化创新、企业家精神与制造企业绿色发展[J]. 科研管理, 2024, (1): 84-97. [30]黄勃, 李海彤, 刘俊岐, 等. 数字技术创新与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来自企业数字专利的证据[J]. 经济研究, 2023, (3): 97-115. [31]刘戒骄, 王文娜, 王德华, 等. 美国复兴制造业政策有效性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 中国软科学, 2022, (7): 1-16. [32]张虎, 高子桓, 韩爱华. 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链关联: 理论与经验证据[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3, (5): 46-67. [33]甘晓东, 郑晓宇, 刘雨. 银企共同审计能否抑制短贷长投?[J]. 审计研究, 2024, (3): 137-147. [34]黄群慧, 余泳泽, 张松林. 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 内在机制与中国经验[J]. 中国工业经济, 2019, (8): 5-23. [35]Nunn N., Qian N. US Food Aid and Civil Conflic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4, 104(6): 1630-1666. [36]江艇. 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 中国工业经济, 2022, (5): 100-120. [37]顾华详. 数字经济赋能中国(新疆)自贸试验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研究[J]. 新疆社会科学, 2024, (5): 74-90. [38]贾建锋, 赵若男, 刘伟鹏. 数字经济下制造业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组态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22, (2): 13-26. [39]薛海燕, 张信东, 贺亚楠. 转板能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吗?——来自新三板转板企业的新证据[J]. 中国软科学, 2023, (3): 123-139. [40]王裕瑾, 崔志远, 刘家绮. 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形成机制[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24, (9): 6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