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群慧, 盛方富. 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 改革, 2024, (2): 15-24. [2]韩喜平, 马丽娟.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高质量发展[J]. 思想理论教育, 2024, (4): 4-11. [3]蒋永穆, 乔张媛. 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研究, 2024, (1): 10-18, 211. [4]周文, 何雨晴.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与新路径[J]. 财经问题研究, 2024, (4): 3-15. [5]徐子尧, 马俊峰. 社会信用环境如何影响家庭创业[J]. 财经科学, 2022, (6): 19-35. [6]范润, 翟淑萍, 甦叶. 社会信用环境与企业违约风险——基于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J]. 经济经纬, 2024, (1): 120-133. [7]唐林垚. 新质生产力的新《公司法》促动[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24, (10): 85-96. [8]廖恒, 邱志刚. 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的长效机制研究[J]. 理论与改革, 2024, (3): 52-61, 159. [9]陈雨露, 马勇. 社会信用文化、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业组织形式[J]. 经济研究, 2008, (3): 29-38. [10]郑志强, 何佳俐. 社会信用、交易成本与企业专业化分工[J]. 财经研究, 2024, (2): 139-153. [11]Guiso L., Sapienza P., Zingales L.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Financial Develop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94(3): 526-556. [12]左静静, 邱保印, 蒋挺.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否抑制企业环保失信?[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3, (3): 101-117. [13]徐子尧, 马俊峰, 陈百助, 等. 信用环境与股市参与[J]. 财贸经济, 2022, (12): 113-127. [14]潘妍, 余泳泽.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了农户创业吗?——基于失信信息公开视角[J]. 金融研究, 2023, (12): 169-187. [15]孙晋云, 白俊红, 张艺璇. 社会信用与城市创业活跃度[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 (3): 75-93. [16]李俊青, 李双建, 赵旭霞. 社会信任、收益率波动与银行风险[J]. 财贸经济, 2017, (11): 55-69. [17]孟祺. 制度型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障碍与靶向施策[J]. 新疆社会科学, 2024, (6): 32-41, 182-183. [18]Guiso L., Sapienza P., Zingales L. Cultural Biases in Economic Exchange?[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9, 124(3): 1095-1131. [19]Knack S., Keefer P. Does Social Capital Have an Economic Payoff? A 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7, 112(4): 1251-1288. [20]Zak P. J., Knack S. Trust and Growth[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1, 111(470): 295-321. [21]周文, 许凌云. 再论新质生产力:认识误区、形成条件与实现路径[J]. 改革, 2024, (3): 26-37. [22]黄茂兴, 胡美华. 制度创新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的政治经济学解析[J]. 东南学术, 2024, (4): 64-75, 248. [23]黄徐亮, 徐海东. 科技金融政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J].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学报), 2025, (1): 47-58. [24]崔耕瑞. 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J].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学报), 2025, (4): 52-65. [25]董静, 吕孟丽, 孙传超, 等. 对新质生产力的投资能否推动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4, (9): 134-152. [26]刘达, 王晓丹, 王淑瑶, 等. 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韧性——基于新型生产关系与生产要素的分析框架[J].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学报), 2025, (1): 15-25. [27]蒲清平, 向往.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1): 77-85. [28]胡才龙, 魏建国. 地方政府债务水平与金融效率对经济开放度的驱动机制研究[J]. 经济评论, 2022, (1): 82-95. [29]朱波, 曾丽丹. 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 财经科学, 2024, (8): 16-31. [30]卢江, 郭子昂, 王煜萍.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提升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 1-17. [31]吕健. 市场化与中国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13, (2): 64-80. [32]于波, 王威.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影响的统计检验[J]. 统计与决策, 2024, (14): 149-154. [33]牛志伟, 许晨曦, 武瑛. 营商环境优化、人力资本效应与企业劳动生产率[J]. 管理世界, 2023, (2): 83-100. [34]肖叶, 邱磊, 刘小兵. 地方政府竞争、财政支出偏向与区域技术创新[J]. 经济管理, 2019, (7): 20-35. [35]LeSage J. P., Pace R. K. 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M]. Florida: CRC Press,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