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论丛 ›› 2024, Vol. 40 ›› Issue (6): 3-4.

• 主编的话 •    下一篇

重塑生态系统

魏江   

  • 出版日期:2024-06-10 发布日期:2024-06-13

Reshaping the Ecosysterm

大学是社会系统中特殊的构成单元,其特殊性在于其持续创造着人类知识、智慧和文明,在人类文明高地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位。大学以知识启迪青年的智慧,以思辨启迪公众的认知,以文化启迪社会的良知。大学从来就是嵌入在社会系统中的,嵌入在民众生活中的,嵌入在文化传统中的。离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大学就失去了大半的价值,同样,失去了大学,社会就会沙漠化。数智社会弱边界的,数智时代的大学,无论从自身发展看,还是从社会使命看,都迫切需要拆掉认知的围墙,走入多彩的社会,重塑开放生态系统。

1 大学走进社会:从被动隔离到主动融入

大学关乎人的终极能力,即思想和灵魂,大学肩负着传承与弘扬社会文化、影响与养成健全人格、生产与传播人类知识等使命。大学之使命与精神,每时每刻都在影响普罗大众的生存状态、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精神,因此,从社会学视角看,大学本就是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实现各个节点无缝衔接的结构洞

遗憾的是,本世纪初以来,我国各个地方为级差地租计,很多大学,尤其是地方性大学,搬离城市和社会中心,被围墙隔离成一个个孤岛。如果我们纵观历史、放眼全球、横观社会,鲜有国家把本该深度嵌入社会的大学迁移到偏远的大学城的。全球最优秀的大学几乎都坐落在市中心,融合到民众生活中,牛津、剑桥、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清华、北大……,这些受人尊重的大学几乎都是与城市融为一体,大学与城市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生态,由此促进人与人的情感交互、教授与民众的文化交互、学生与社会的生活交互,大学的知识、思想、哲学、伦理和文化价值观得以源源不断地辐射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助推社会文明进步。

现实业已形成的大学空间布局难以改变,大学在社会系统、行政系统中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大学并不是自主办学主体,因此,大学从其承担使命看,应该主动打破与社会隔离的篱笆,开放办学、走进社会。财经类高校更是如此,因为财经类高校的知识是可以走进千家万户的,财经类高校的人才是可以影响万千众生的,财经类高校的发展是依赖社会支持的财经类高校要想方设法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主动拥抱社会发展、跟进社会变革、满足社会需求,扎扎实实地把大学办到社会上去。

2 重塑生态系统:内部融合与外部开放并举

当然,反思大学孤岛化格局的产生,不仅仅是外部环境使然,也有内部认知使然,要想融入外部生态,前提是塑造好内部生态。因此,浙江财经大学要重塑生态系统,必须改造内部生态系统。内部生态系统的塑造,就是要打开学院、学科、专业的边界,根据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学生培养要求,和学科-科研-人才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格局,通过拆除学科、学院专业边界,把大学建设成为生态型、平台型组织。外部生态系统的重塑,就是要遵循开放办学理念,依托学校无穷无尽的知识储备和智力资源,激发师生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在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施展才华,形成大学与产业、区域、社会群体相融相生的和谐生态,构筑闭环式的共生系统。

要重塑内部融合外部开放并举的生态系统,重点可以从三个圈层来推进建设,即社会生态圈、学科生态圈和学生生态圈。首先是社会生态圈。浙江财经大学具体做法是实施三个一对一计划。一是推进一院一产业合作,把大学专业和学科建产业中去,深入行业了解真实场景需求,切实帮助企业解真题破难题,弥合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的裂缝,打造融合型校企合作产科教平台。二是推进一院一地合作,将大学建到各个区域中,主动对接区域重大需求,与地方各类机构开展知识服务和智力支持,就地打造共建共享共赢的紧密型校地合作科教平台。三是推进一院一部门合作,将学科融入到政策部门中去,与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合作,利用大学的人才资源优势,承担政府的战略性、前瞻性课题研究,在服务中求发展。

其次是学科生态圈。不同学科优势的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要构筑发展共同体,财经类高校要积极推进与理工农医类高校、科研院所和海外研究机构合作,共建学科共同体,在开放合作中求发展。比如,联合工科性科研机构,携手承担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与企业联合技术攻关推进文科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变革。财经类高校必须改变支离破碎、高度细化的学科结构,努力按照一级学科要求来设置大学院,二级学科型学院要拆掉围墙,采取“类大部制”模式来撬动与外部合作,构筑联系紧密、互动频繁的学科生态圈。

最后是学生生态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科技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高水平学科主体赛事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锻造学生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搭建校际层面的学生之间、学生与导师之间的研讨探究的互动学习平台,形成一个生机蓬勃与活力满满的学生社群。

3 建设生态系统:三大突破牵引变革

建设生态系统关键是推进人才深度交互、组织体系重组和运行机制重构三大变革,由此牵引生态系统建构。

突破一:人才生态结构。教师队伍是高校生态系统的主体,教师结构和行为直接决定着系统运行的方向和结果。首先,理念决定行动新生态系统构建的首要问题是转变教师教育理念,要研发数智类课程,让教师直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挑战在交叉统合中实现跨学科问题驱动科研。其次,能力决定结果,师资结构重建要突破教师队伍能力边界和知识边界。以财经×数智”“财经×科技”“财经+产业逻辑构建科研团队,倡导师资学科背景的多样化吸收优秀的企业家、社会人士和外部专家柔性加入教师队伍。最后,价值激发动能,建立价值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价值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核心是育真人、求真知、付真心,因此,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多通道、价值型评价方式,构建与新生态体系相契合的绩效评价体系。

突破二:组织生态建设。高校内部教学组织、科研组织、行政组织要构建生态化系统,我的经验是建立“平台+项目”的组织模式,把学校和学院建设成为平台型组织,比如,学科要打造新型交叉学科平台,教学要把专业建在学校平台上,然后把研究和教学任务设置为具体项目,建设起“平台服务项目项目依托平台”的机制。外部合作组织建设,秉持 之要义,要大胆地走出去我们谋划的三个“一对一”计划就要通过新组织模式实现,把专业和学科建在产业里区域中、建在社群教学改革就是要跳出财大发展学科、培养学生,以双耦合组织来主动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服务社会需求,让学校和人才能更好汇聚强大资源。

突破三:生态运行机制。如何做好平台+项目组织体系,可以从三方面做改革。一是平台+项目的设计思路。学校和学院建成平台化组织,教学、科研提供跨部门边界的平台基础设施,支持各类教学项目动态创新、有序运转。平台成为后台,各项目组成为前台,实现项目主任负责制,形成项目围着平台转,平台着项目转的体系。二是平台+项目的运行机制。平台以决策管控反馈调整为闭环向项目赋能,动态调整项目运行,优化平台资源配置,按照项目建设目标,发挥项目团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教学项目由跨专业项目团队来设计培养方案、配置教学师资、控制培养质量三是平台+项目的协同互动。平台和项目不是控制被控制的关系,而是动态灵活共同搭建共建、共促、共享的生态闭环打造融学科生态、教学生态、文化生态于一体,充满活力、开放创新的新生态体系

    

  • Online:2024-06-10 Published:202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