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文, 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 改革, 2023, (10): 1-13. [2] 干春晖, 郑若谷, 余典范.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 经济研究, 2011, (5): 4-16, 31. [3] 杜尚泽.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N]. 人民日报, 2024-03-07(1). [4] 黄徐亮, 徐海东. 科技金融政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J]. 财经论丛, 2025, (1): 47-58. [5] 赵昌文, 陈春发, 唐英凯. 科技金融[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6] 房汉廷. 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 中国科技论坛, 2010, (11);5-10, 23. [7] 曹颢, 尤建新, 卢锐, 等. 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实证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1, (3): 134-140. [8] 芦锋, 韩尚容. 我国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模型的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15, (6): 139-147. [9] 邹克, 周益赞. 科技金融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建设金融强国的理论背景[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24, (1): 75-91. [10] 张玉喜, 赵丽丽. 中国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基于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5, (2): 177-184, 214. [11] Bakhouche A. Assessing the Innovation-finance Nexus for SMEs: Evidence From the Arab Region (MENA)[J]. 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2021, 4(2): 1-21. [12] 汪淑娟, 谷慎. 科技金融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 经济学家, 2021, (2): 81-91. [13] 吕岩威, 李禹陶. 科技金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了吗——基于创新动机视角的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24, (5): 964-976. [14] 韩文龙, 张瑞生, 赵峰. 新质生产力水平测算与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4, (6): 5-25. [15] 王珏, 王荣基. 新质生产力: 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 (1): 31-47. [16] 卢江, 郭子昂, 王煜萍.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提升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 1-17. [17] 杜传忠, 李钰葳. 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理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1): 100-109. [18] 魏崇辉.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 理论与改革, 2023, (6): 25-38. [19] 任保平.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与任务[J]. 经济问题, 2024, (5): 1-6. [20] 洪银兴. 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2): 7-9. [21] 郭海凤. 打造科技金融创新模式, 推动金融强国建设[J]. 财经科学, 2024, (4): 13-14. [22] 盛朝迅.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与培育路径[J]. 经济纵横, 2024, (2): 31-40. [23] 彭绪庶.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发展路径与关键着力点[J]. 经济纵横, 2024, (3): 23-30. [24] 邹克, 刘翔, 李细枚. 科技金融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生成效应与机制研究[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24, (6): 3-18. [25] 胡海青, 李卓艺, 梁志康, 等. 科技金融、高技术产业集聚与新质生产力[J]. 财经论丛, 2025, (3): 51-63. [26] 赵晓东. 科技金融与知识产权协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J]. 知识产权, 2024, (5): 114-126. [27] 徐玉莲, 王宏起. 科技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 基于Bootstrap方法的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3): 1-4. [28] 王卉彤, 刘靖, 雷丹. 新旧两类产业耦合发展过程中的科技金融功能定位研究[J]. 管理世界, 2014, (2): 178-179. [29] 方磊, 张雪薇. 科技金融生态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东部五大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地理, 2023, (2): 147-154. [30] 吴烨伟, 周霖钰, 刘宁. 环境规制、绿色并购与环境绩效[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3, (5): 1267-1286. [31] 张可. 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的交互影响及空间溢出[J]. 金融研究, 2019, (5): 96-114. [32] 白俊红, 蒋伏心. 协同创新、空间关联与区域创新绩效[J]. 经济研究, 2015, (7): 174-187. [33] 陈露, 刘修岩, 叶信岳, 等. 城市群视角下的产业共聚与产业空间治理: 机器学习算法的测度[J]. 中国工业经济, 2020, (5): 99-117. [34] 朱美光. 基于知识溢出的中部区域协作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1): 37-39. [35] 吕德胜, 王珏, 唐青青. 数字经济实现了绿色创新“增量提质”吗——基于异质环境关注视角[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5): 55-68. [36] 卢江, 王晓楠.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依据与实施路径——来自西部地区九大城市群的经验证据[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5): 13-28. [37] Kelejian H. H., Prucha I. R. Estimation of Simultaneous Systems of Spatially Interrelated Cross Sectional Equation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4, 118(1-2): 27-50. [38] 范文晓, 沈丽. 中国科技金融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23, (8): 103-116. [39] 潘娟, 张玉喜. 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科技金融投入的创新绩效[J]. 科学学研究, 2018, (5): 831-838, 846. [40] 熊建新, 王文辉, 贺赛花, 等. 洞庭湖区旅游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性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9): 1532-1542. [41] 王建康, 韩倩. 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J]. 经济地理, 2021, (5): 193-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