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群慧, 余泳泽, 张松林. 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 内在机制与中国经验[J]. 中国工业经济, 2019, (8): 5-23. [2]王君华, 刘国新. 面向TRIZ的企业内部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思路[J]. 科学学研究, 2015, (6): 943-950. [3]Meghana A., Asli D., Vojislav M. Firm Innovation in Emerging Markets: The Role of Finance, Governance, and Competition[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011, 46(6): 1545-1580. [4]Wheelwright S. C. Revolutionizing Product Development[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2, pp. 115. [5]张龙鹏, 周立群, 蒋为. 协同创新: 演化逻辑、中国情境与政策体系[J]. 中国行政管理, 2016, (10): 116-121. [6]白俊红, 卞元超. 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创新生产的效率损失[J]. 中国工业经济, 2016, (11): 39-55. [7]Julian A. Do Hostile Takeovers Stifle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Antitakeover Legislation and Corporate Patenting[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13, 68(3): 1097-1131. [8]王玉荣, 段玉婷, 卓苏凡. 工业互联网对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验证[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8): 89-98. [9]金环, 于立宏, 魏佳丽. 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10): 81-90. [10]杨德明, 刘泳文. “互联网+”为什么加出了业绩[J]. 中国工业经济, 2018, (5): 80-98. [11]张永林. 互联网、信息元与屏幕化市场——现代网络经济理论模型和应用[J]. 经济研究, 2016, (9): 147-161. [12]沈国兵, 袁征宇. 企业互联网化对中国企业创新及出口的影响[J]. 经济研究, 2020, (1): 33-48. [13]李小平, 余东升. 商事制度改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J]. 经济学动态, 2021, (7): 116-131. [14]黎文靖, 郑曼妮. 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J]. 经济研究, 2016, (4): 60-73. [15]李磊, 刘常青, 韩民春. 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吗?——来自“两化融合试验区”的证据[J]. 经济学(季刊), 2022, (3): 1079-1100. [16]张杰, 郑文平. 创新追赶战略抑制了中国专利质量么?[J]. 经济研究, 2018, (5): 28-41. [17]郭家堂, 骆品亮. 互联网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吗?[J]. 管理世界, 2016, (10): 34-49. [18]刘诗源, 林志帆, 冷志鹏. 税收激励提高企业创新水平了吗?——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检验[J]. 经济研究, 2020, (6): 105-121. [19]李兵, 岳云嵩, 陈婷. 出口与企业自主技术创新: 来自企业专利数据的经验研究[J]. 世界经济, 2016, (12): 72-94. [20]韦庄禹. 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2, (3): 66-85. [21]叶静怡, 林佳, 张鹏飞, 曹思未. 中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作用: 基于知识溢出的视角[J]. 经济研究, 2019, (6): 40-54. [22]唐厚兴, 梁威. 市场因素对企业间协同创新知识共享意愿影响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9, (24): 128-135. [23]何郁冰.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 科学学研究, 2012, (2): 165-174. [24]林志帆, 刘诗源. 税收激励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来自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经验证据[J]. 统计研究, 2022, (1): 91-105. [25]刘灿雷, 王若兰, 王永进. 国企监管模式改革的创新驱动效应[J]. 世界经济, 2020, (11): 102-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