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数字经济、空间溢出与农民收入增长
邓晓军, 吴淑嘉, 邹静
财经论丛    2024, 40 (3): 5-15.  
摘要101)      PDF(pc) (884KB)(95)    收藏
基于2013—2019年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本文系统剖析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不仅直接促进农民增收,还通过提升创业活跃度间接对农民收入产生积极影响;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的推动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和时间异质性;数字经济与农民增收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数字经济显著促进本地区农民增收,同时正向影响周边地区农民收入,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上述结论为探讨数字经济的增收效应提供中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和分析视角,也为数字经济时代推进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给予政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国内大市场优势提升城市创业活力研究
韩峰, 毛欣, 黄敏
财经论丛    2024, 40 (2): 3-13.  
摘要64)      PDF(pc) (1009KB)(109)    收藏
本文基于2008—2019年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国内大市场优势对城市创业活力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大市场优势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中间品共享效应及技术外溢效应显著提升城市创业活力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扩展性分析发现,国际市场潜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及“宽带中国”战略均显著强化国内大市场优势对城市创业活力的提升效应,国内大市场优势对中小城市、中部地区城市及开通高铁的城市的创业活力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国内大市场优势对生活性服务业的创业活力的影响效应最大。该结论对我国充分发挥和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破除市场分割藩篱、激发城市创业活力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基于中心城市偏向的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失衡问题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柴志贤, 任来贺
财经论丛    2024, 40 (1): 3-15.  
摘要76)      PDF(pc) (1016KB)(167)    收藏
本文在利用熵值法测算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96个城市市场型功能、非市场型功能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失衡度指标,实证分析中心城市偏向对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失衡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市场偏向降低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失衡度,政府偏向则加剧二者的失衡度;中心城市偏向通过城市开发和公共服务建设影响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失衡度;不同区域、不同市场化程度和不同规模城市间中心城市偏向影响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的失衡度存在明显差异性。通过将撤县设区的准自然实验作为中心城市偏向的外生冲击检验,发现撤县设区强化了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失衡度,为深入理解中心城市偏向的影响提供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区域市场一体化促进城市技术创新吗?——基于“撤县设区”的实证分析
王冲, 王磊
财经论丛    2023, 39 (12): 3-13.  
摘要94)      PDF(pc) (850KB)(204)    收藏
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撤县设区”这一区域市场一体化政策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撤县设区显著促进城市技术创新并随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逐渐增强。机制检验表明,撤县设区通过提升政府科教支出和居民消费水平促进城市技术创新。异质性检验显示,撤县设区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城市的表现最强,中部城市次之,西部城市不显著,东北城市则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撤县设区的创新效应在科教资源较好、重点城市和撤并多个县的城市表现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撤县设区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城市人口密度、城市规模和市场化水平对撤县设区的技术创新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市场整合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研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经验证据
郭进
财经论丛    2023, 39 (12): 14-23.  
摘要57)      PDF(pc) (884KB)(183)    收藏
本文基于2003—2018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分析市场整合促进区域创新的效应和机制,并探讨不同地区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发现,商品市场整合通过扩大新产品市场潜力促进区域创新,资本市场整合则通过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发挥积极作用,劳动力及资本要素市场整合通过促进技术空间溢出对区域创新产生间接影响。在创新路径的选择上,各省市均需加快推进商品市场整合,而创新资源稀缺地区应加强要素市场整合,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来弥补资源禀赋的“短板”。与此同时,各地区应发掘本地创新发展的比较优势,理性选择技术合作或“技术-产业”配套的协作创新道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区位导向性政策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吗?——基于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曾皓
财经论丛    2023, 39 (4): 3-13.  
摘要290)      PDF(pc) (844KB)(379)    收藏
本文以2016—2021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作为区位导向性政策,运用准自然实验方法分析区位导向性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结果表明,区位导向性政策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且主要通过“财政支持效应”和“研发创新效应”两条渠道来实现;区位导向性政策对所在地区域财政资源更丰富、区域创新能力更强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试验区政策与其他区位导向性政策存在一定的联动效应并具有正向扩散效应,可带动周边区域企业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机制——基于201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陈永强, 张昕钰
财经论丛    2023, 39 (4): 14-23.  
摘要224)      PDF(pc) (810KB)(328)    收藏
本文测度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指数,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传导机制、影响效应及空间演化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经双重差分法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水平进而推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非线性特征及空间溢出特点。本研究为深入理解数字经济发展增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效果、机制及空间差异等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数字经济如何促进绿色创新——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
韦施威, 杜金岷, 潘爽
财经论丛    2022, 38 (11): 10-20.  
摘要769)      PDF(pc) (879KB)(478)    收藏
本文从绿色技术创新的视角出发,利用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创新产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数字经济有效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的产出,表现出兼顾中小城市的普惠功能且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区域作用更大。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绿色创新的机制在于: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集聚和优化区域金融结构,在促进绿色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为绿色创新提供优渥的金融环境。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绿色创新有效降低了污染排放。本文的结论为深入理解数字经济的绿色创新效应提供了中观层面经验证据,也为加快新发展格局下的绿色转型给予理论指引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一个新的创新水平衡量指标:R&D投资强度及其衍生测度
徐蔼婷, 邱可阳, 祝瑜晗
财经论丛    2022, 38 (11): 21-31.  
摘要176)      PDF(pc) (1181KB)(319)    收藏
为实现“投入”与“产出”双重视角的R&D活动监测,并呼应2008版SNA和2016版CSNA的重大修订和更新,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创新水平衡量指标——R&D投资强度,继而在厘清其核算基本逻辑及其与R&D投入强度之间内在差异的基础上,对我国的R&D投资强度予以实际测算、动态监测和国际比较。进一步地,运用R&D投资强度及其衍生指标R&D有效投资系数展开全国各省(市)创新表现的定量测度和动态比较。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R&D投入强度和R&D投资强度的总体趋势“形似而质不同”,两者差距自1995年开始逐步扩大直至2008年形成同步增长态势,而后于2015年呈收缩迹象。基于国际视野,我国的R&D投入强度排名虽不断攀升,但R&D投资强度却远不及大部分OECD国家水平。此外,各省(市)的R&D投资强度增幅明显,但差距依然显著,且R&D有效投资系数均未超过1。综合来看,R&D投资强度的提出有据可依且合乎情理,依托其与R&D投入强度的双重考察,再辅之以两者协同程度的多维度监测,可实现我国创新水平真实脉动的全景式呈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技术创新——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彭硕毅, 张营营
财经论丛    2022, 38 (9): 3-13.  
摘要209)      PDF(pc) (831KB)(436)    收藏
本文基于2013—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且具有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促进效应,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有效提高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创新协同程度,增强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从而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此外,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促进效应还受到企业特征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制造业企业和非高技术企业中,数字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新冠疫情、国内供应链冲击与省域经济发展
张鹏杨, 唐宜红
财经论丛    2022, 38 (9): 14-24.  
摘要142)      PDF(pc) (811KB)(385)    收藏
以新冠疫情期间“离鄂通道”关闭事件为切入点,本文考察湖北与各省的供应链关联短暂切断对各省经济冲击的影响。结果发现,湖北供应链切断使原来与湖北供应链关联越紧密的省份受到的经济冲击越大;从影响的差异性上看,湖北供应链的供给侧关联切断和直接供应链的切断对省域经济的负面影响更大;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各省与湖北供应链关联增强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周期联动性,也造成与湖北供应链关联越紧密的省份遭受的经济冲击更大,尤其表现为各省与湖北的商品要素流动均强化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周期联动。据此,本文的研究对推动实现国内供应链畅通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环境质量因地方政府的重视得到改善吗?——基于文本挖掘的经验分析
陈安琪, 李永友
财经论丛    2021, 37 (10): 3-14.  
摘要1025)   HTML75)    PDF(pc) (1016KB)(1404)    收藏

本文利用Python技术对地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深度挖掘,在测度地方政府环境重视度的基础上研究地区环境质量是否因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得到改善。实证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的确带来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的环境重视度之所以能带来环境质量改善,源于在一系列约束条件下地方政府选择具有显著治污绩效的环境立法和排污税费两个治理工具。一方面,证实地方政府重视对中国环境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实现绿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需地方政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通过地方政府在治理工具上的选择偏好发现当前环境治理实践中的“短板”和问题,为地区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改进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企业异地进入促进区域创新空间收敛吗
嵇正龙, 宋宇
财经论丛    2021, 37 (9): 3-14.  
摘要739)   HTML31)    PDF(pc) (868KB)(1261)    收藏

本文旨在考察企业异地进入行为的区域创新空间收敛效应及创新要素流入的中介效应机制。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和构建模型提出研究假说;然后,设置空间收敛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基于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数据做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异地进入显著促进区域创新空间收敛且表现为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同时存在,研发人员流入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而研发资本流入未产生中介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在完善企业发展政策和创新政策时应重视异地进入企业的知识溢出和研发要素流入的创新收敛效应,充分利用邻近区域的创新溢出吸引研发人员流入,以促进区域创新的持续收敛,进而形成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农村人口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中国313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胡小丽
财经论丛    2021, 37 (8): 3-13.  
摘要822)   HTML46)    PDF(pc) (889KB)(1670)    收藏

本文梳理农村人口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从人力资本效应、规模经济效应、条件瓶颈效应和资本回流效应四个方面阐述该影响机制,整理313个地级市2005~2014年的数据,实证检验农村人口流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人口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收敛效应。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人口规模较大及与中心城市距离中等的地区的农村人口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更加明显。据此,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浙江和台湾两地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张冰
财经论丛    2021, 37 (8): 14-23.  
摘要657)   HTML22)    PDF(pc) (796KB)(1321)    收藏

2010年ECFA的签署和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两岸产业融合提供新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推力。随着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全球价值链亦成为影响产业融合模式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依照“产业分工地位→产业分工态势→产业融合模式选择”的逻辑,分析浙江和台湾两地的产业内分工地位和分工态势,并基于分工地位与分工态势的不同“匹配”模式提出三种产业融合的模式选择。最后,对深化两地产业合作和融合给出一些可行性的措施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