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数字经济、空间溢出与农民收入增长
邓晓军, 吴淑嘉, 邹静
财经论丛    2024, 40 (3): 5-15.  
摘要89)      PDF(pc) (884KB)(81)    收藏
基于2013—2019年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本文系统剖析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不仅直接促进农民增收,还通过提升创业活跃度间接对农民收入产生积极影响;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的推动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和时间异质性;数字经济与农民增收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数字经济显著促进本地区农民增收,同时正向影响周边地区农民收入,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上述结论为探讨数字经济的增收效应提供中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和分析视角,也为数字经济时代推进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给予政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国内大市场优势提升城市创业活力研究
韩峰, 毛欣, 黄敏
财经论丛    2024, 40 (2): 3-13.  
摘要61)      PDF(pc) (1009KB)(99)    收藏
本文基于2008—2019年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国内大市场优势对城市创业活力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大市场优势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中间品共享效应及技术外溢效应显著提升城市创业活力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扩展性分析发现,国际市场潜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及“宽带中国”战略均显著强化国内大市场优势对城市创业活力的提升效应,国内大市场优势对中小城市、中部地区城市及开通高铁的城市的创业活力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国内大市场优势对生活性服务业的创业活力的影响效应最大。该结论对我国充分发挥和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破除市场分割藩篱、激发城市创业活力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基于中心城市偏向的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失衡问题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柴志贤, 任来贺
财经论丛    2024, 40 (1): 3-15.  
摘要75)      PDF(pc) (1016KB)(156)    收藏
本文在利用熵值法测算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96个城市市场型功能、非市场型功能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失衡度指标,实证分析中心城市偏向对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失衡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市场偏向降低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失衡度,政府偏向则加剧二者的失衡度;中心城市偏向通过城市开发和公共服务建设影响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失衡度;不同区域、不同市场化程度和不同规模城市间中心城市偏向影响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的失衡度存在明显差异性。通过将撤县设区的准自然实验作为中心城市偏向的外生冲击检验,发现撤县设区强化了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失衡度,为深入理解中心城市偏向的影响提供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区域市场一体化促进城市技术创新吗?——基于“撤县设区”的实证分析
王冲, 王磊
财经论丛    2023, 39 (12): 3-13.  
摘要93)      PDF(pc) (850KB)(186)    收藏
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撤县设区”这一区域市场一体化政策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撤县设区显著促进城市技术创新并随着创新水平的提升而逐渐增强。机制检验表明,撤县设区通过提升政府科教支出和居民消费水平促进城市技术创新。异质性检验显示,撤县设区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城市的表现最强,中部城市次之,西部城市不显著,东北城市则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撤县设区的创新效应在科教资源较好、重点城市和撤并多个县的城市表现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撤县设区对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城市人口密度、城市规模和市场化水平对撤县设区的技术创新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市场整合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研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经验证据
郭进
财经论丛    2023, 39 (12): 14-23.  
摘要57)      PDF(pc) (884KB)(165)    收藏
本文基于2003—2018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分析市场整合促进区域创新的效应和机制,并探讨不同地区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发现,商品市场整合通过扩大新产品市场潜力促进区域创新,资本市场整合则通过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发挥积极作用,劳动力及资本要素市场整合通过促进技术空间溢出对区域创新产生间接影响。在创新路径的选择上,各省市均需加快推进商品市场整合,而创新资源稀缺地区应加强要素市场整合,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来弥补资源禀赋的“短板”。与此同时,各地区应发掘本地创新发展的比较优势,理性选择技术合作或“技术-产业”配套的协作创新道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区位导向性政策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吗?——基于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曾皓
财经论丛    2023, 39 (4): 3-13.  
摘要288)      PDF(pc) (844KB)(353)    收藏
本文以2016—2021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作为区位导向性政策,运用准自然实验方法分析区位导向性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结果表明,区位导向性政策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且主要通过“财政支持效应”和“研发创新效应”两条渠道来实现;区位导向性政策对所在地区域财政资源更丰富、区域创新能力更强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试验区政策与其他区位导向性政策存在一定的联动效应并具有正向扩散效应,可带动周边区域企业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机制——基于201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陈永强, 张昕钰
财经论丛    2023, 39 (4): 14-23.  
摘要222)      PDF(pc) (810KB)(313)    收藏
本文测度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指数,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传导机制、影响效应及空间演化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经双重差分法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水平进而推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非线性特征及空间溢出特点。本研究为深入理解数字经济发展增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效果、机制及空间差异等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数字经济如何促进绿色创新——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
韦施威, 杜金岷, 潘爽
财经论丛    2022, 38 (11): 10-20.  
摘要765)      PDF(pc) (879KB)(463)    收藏
本文从绿色技术创新的视角出发,利用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创新产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数字经济有效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的产出,表现出兼顾中小城市的普惠功能且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区域作用更大。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绿色创新的机制在于: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集聚和优化区域金融结构,在促进绿色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为绿色创新提供优渥的金融环境。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绿色创新有效降低了污染排放。本文的结论为深入理解数字经济的绿色创新效应提供了中观层面经验证据,也为加快新发展格局下的绿色转型给予理论指引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一个新的创新水平衡量指标:R&D投资强度及其衍生测度
徐蔼婷, 邱可阳, 祝瑜晗
财经论丛    2022, 38 (11): 21-31.  
摘要175)      PDF(pc) (1181KB)(292)    收藏
为实现“投入”与“产出”双重视角的R&D活动监测,并呼应2008版SNA和2016版CSNA的重大修订和更新,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创新水平衡量指标——R&D投资强度,继而在厘清其核算基本逻辑及其与R&D投入强度之间内在差异的基础上,对我国的R&D投资强度予以实际测算、动态监测和国际比较。进一步地,运用R&D投资强度及其衍生指标R&D有效投资系数展开全国各省(市)创新表现的定量测度和动态比较。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R&D投入强度和R&D投资强度的总体趋势“形似而质不同”,两者差距自1995年开始逐步扩大直至2008年形成同步增长态势,而后于2015年呈收缩迹象。基于国际视野,我国的R&D投入强度排名虽不断攀升,但R&D投资强度却远不及大部分OECD国家水平。此外,各省(市)的R&D投资强度增幅明显,但差距依然显著,且R&D有效投资系数均未超过1。综合来看,R&D投资强度的提出有据可依且合乎情理,依托其与R&D投入强度的双重考察,再辅之以两者协同程度的多维度监测,可实现我国创新水平真实脉动的全景式呈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技术创新——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彭硕毅, 张营营
财经论丛    2022, 38 (9): 3-13.  
摘要206)      PDF(pc) (831KB)(424)    收藏
本文基于2013—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且具有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促进效应,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有效提高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创新协同程度,增强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从而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此外,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促进效应还受到企业特征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制造业企业和非高技术企业中,数字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新冠疫情、国内供应链冲击与省域经济发展
张鹏杨, 唐宜红
财经论丛    2022, 38 (9): 14-24.  
摘要142)      PDF(pc) (811KB)(372)    收藏
以新冠疫情期间“离鄂通道”关闭事件为切入点,本文考察湖北与各省的供应链关联短暂切断对各省经济冲击的影响。结果发现,湖北供应链切断使原来与湖北供应链关联越紧密的省份受到的经济冲击越大;从影响的差异性上看,湖北供应链的供给侧关联切断和直接供应链的切断对省域经济的负面影响更大;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各省与湖北供应链关联增强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周期联动性,也造成与湖北供应链关联越紧密的省份遭受的经济冲击更大,尤其表现为各省与湖北的商品要素流动均强化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周期联动。据此,本文的研究对推动实现国内供应链畅通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环境质量因地方政府的重视得到改善吗?——基于文本挖掘的经验分析
陈安琪, 李永友
财经论丛    2021, 37 (10): 3-14.  
摘要1023)   HTML75)    PDF(pc) (1016KB)(1395)    收藏

本文利用Python技术对地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深度挖掘,在测度地方政府环境重视度的基础上研究地区环境质量是否因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得到改善。实证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的确带来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的环境重视度之所以能带来环境质量改善,源于在一系列约束条件下地方政府选择具有显著治污绩效的环境立法和排污税费两个治理工具。一方面,证实地方政府重视对中国环境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实现绿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需地方政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通过地方政府在治理工具上的选择偏好发现当前环境治理实践中的“短板”和问题,为地区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改进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企业异地进入促进区域创新空间收敛吗
嵇正龙, 宋宇
财经论丛    2021, 37 (9): 3-14.  
摘要739)   HTML31)    PDF(pc) (868KB)(1248)    收藏

本文旨在考察企业异地进入行为的区域创新空间收敛效应及创新要素流入的中介效应机制。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和构建模型提出研究假说;然后,设置空间收敛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基于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数据做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异地进入显著促进区域创新空间收敛且表现为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同时存在,研发人员流入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而研发资本流入未产生中介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在完善企业发展政策和创新政策时应重视异地进入企业的知识溢出和研发要素流入的创新收敛效应,充分利用邻近区域的创新溢出吸引研发人员流入,以促进区域创新的持续收敛,进而形成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农村人口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中国313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胡小丽
财经论丛    2021, 37 (8): 3-13.  
摘要816)   HTML46)    PDF(pc) (889KB)(1643)    收藏

本文梳理农村人口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从人力资本效应、规模经济效应、条件瓶颈效应和资本回流效应四个方面阐述该影响机制,整理313个地级市2005~2014年的数据,实证检验农村人口流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人口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收敛效应。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人口规模较大及与中心城市距离中等的地区的农村人口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更加明显。据此,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浙江和台湾两地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张冰
财经论丛    2021, 37 (8): 14-23.  
摘要657)   HTML22)    PDF(pc) (796KB)(1299)    收藏

2010年ECFA的签署和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两岸产业融合提供新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推力。随着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全球价值链亦成为影响产业融合模式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依照“产业分工地位→产业分工态势→产业融合模式选择”的逻辑,分析浙江和台湾两地的产业内分工地位和分工态势,并基于分工地位与分工态势的不同“匹配”模式提出三种产业融合的模式选择。最后,对深化两地产业合作和融合给出一些可行性的措施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技术差异、要素流动与地区经济分化
孙巍, 徐邵军
财经论丛    2020, 36 (12): 3-12.  
摘要713)      PDF(pc) (860KB)(2386)    收藏
本文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背景下,提出一个要素转移条件下的区域经济收敛性分析框架,发现地区经济分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由于经济演化中存在“要素追逐技术”的现象,要素始终朝着技术先进地区流动并导致地区间经济差距,而劳动流动的拥挤效应使地区间差距持续存在且趋于稳定。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并将空间关联效应纳入模型后,发现地区间研发要素流动并未带来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无论β收敛还是东中西部地区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在1995~2017年整个时间段上均不显著,说明地区间技术差距的持续存在导致地区间经济差距长期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中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监测研究
柴士改, 李金昌
财经论丛    2020, 36 (12): 13-22.  
摘要695)      PDF(pc) (792KB)(2376)    收藏
本文从转换动力和转换成效两个视角界定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特征和基本要素,以此构建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监测指标体系,并对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展开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8年中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指数加快增长,近期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转换动力指数呈现先降后升继而回落的波动趋势,转换成效指数则表现为升降式特征;在转换动力中,技术和人才领域的新旧动能转换进程缓慢,资本和资源领域的新动能逐渐超越旧动能;在转换成效中,结构优化指数稳步提高,效率提高指数不断提升,而质量提升指数呈现跌升式波动;整体上,新旧动能转换动力需进一步加速发展,转换成效处于初期聚集阶段而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其提升空间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影响OFDI技术创新效应吗?
姜能鹏, 贺培
财经论丛    2019, 35 (9): 3-11.  
摘要914)      PDF(pc) (811KB)(2507)    收藏
本文以中国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作为技术创新的代理变量,利用匹配的企业层面数据及实证分析方法,深入探究OFDI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传导机理及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影响OFDI技术创新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OFDI有助于企业通过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升级、提高管理效率和提升生产效率三个重要途径实现技术进步。将资本要素市场扭曲纳入OFDI技术创新效应传导机理的分析框架后发现,资本要素市场扭曲明显不利于企业通过OFDI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资本更多地配置于实力更强的企业,助力其实现规模经济,但总体上显著抑制OFDI技术创新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OFDI对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郭婷, 毛毅
财经论丛    2019, 35 (9): 12-20.  
摘要704)      PDF(pc) (948KB)(2520)    收藏
为考察OFDI影响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程度和机理,本文基于中国2003~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创新效率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OFDI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探讨空间影响效应的差异性。研究结果发现,OFDI的快速增长是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且OFDI的增长不仅促进本地区创新效率的提高(直接效应),也引发邻近地区创新效率的上升(间接效应),而后一种效应往往被忽视。就地理区位而言,OFDI对创新效率影响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在东部最强;就空间距离而言,OFDI对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城市化能否减少居民交通能源消费?——基于中国城镇住户调查微观数据的分析
张丽华, 叶炜
财经论丛    2019, 35 (6): 3-11.  
摘要577)      PDF(pc) (799KB)(1844)    收藏
本文使用《中国城镇住户调查》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这两个城市化空间特征指标对居民家庭交通能源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不论城市规模还是城市密度均增加城市居民家庭的总交通费用支出,但也提高公共交通在日常通勤中的比重,表明现阶段我国城市化空间发展模式仅具有相对能源可持续性。城市密度主要通过改变通勤方式的内部结构来提高城市交通能源效率,但本质上并没有减少居民的交通费用支出。当前,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发展应重点解决城市规划中的职住分离问题,避免大量通勤需求的产生,西部地区应加大公共交通的供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跨城市并购交易网络的层级性特征与企业控制权流动规律研究——基于336个城市间动态有向加权网络的分析
汪传江
财经论丛    2019, 35 (6): 12-20.  
摘要481)      PDF(pc) (1744KB)(2052)    收藏
本文以城市作为企业并购活动的地理节点,将企业间的并购交易投射为城市间的链接,基于2011~2016年中国大陆境内所有并购交易事件,构建动态有向加权网络,探讨并购交易网络的层级性特征和企业控制权流动规律。研究结果发现,企业并购是“少数城市间的游戏”,节点交易强度差异显著,等级分化严重;交易联系具有层级性特征,跨等级并购存在障碍并形成三级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愈加突出;并购过程中企业控制权流动并非随机的,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层级性特征,由低等级节点向高等级节点、由网络边缘向网络核心不断集聚,进而强化高等级节点和网络核心的对外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新常态下浙江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测算与分析——基于2005~2015年面板数据
俞佳根, 崔日明, 黄文军
财经论丛    2017, 33 (11): 3-10.  
摘要707)      PDF(pc) (1181KB)(2749)    收藏
本文以2005~2015年浙江省市域面板数据为样本,依据劳动增强型的结构时变弹性模型,测算浙江潜在的经济增长率。研究结果发现,浙江人力资本产出弹性明显低于资本存量和劳动力产出弹性,三者变化的幅度不明显;浙江东北部地区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产出弹性高于西南部地区,西南部地区的资本存量产出弹性日渐高于东北部地区;浙江实际经济增长率总体呈现波动下滑态势,增速变动不仅受潜在经济增速变动等内在因素影响,也受需求管理等外在因素影响。最后,从教育体制改革、需求管理优化和区域发展协同等方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创新、创业与居民消费倾向
刘禹君, 刘雅君
财经论丛    2017, 33 (2): 3-9.  
摘要656)      PDF(pc) (816KB)(2578)    收藏
本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创新、创业对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新和创业水平的提高有效促进了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的提升,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甚至具有抑制作用。发明专利对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据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应更加关注重大社会需求,鼓励原始创新、民生型创新和普惠型创新,支持创新型创业,使创新和创业成果有效拉动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跨区梯度转移抑或域内产业深化——基于2003~2013年全国和长三角分区数据的产业转移分析
张明之, 谢浩
财经论丛    2017, 33 (2): 10-17.  
摘要680)      PDF(pc) (905KB)(2714)    收藏
本文对2003~2013年的低梯度地区的制造业行业中类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产业梯度是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第一变量。而进一步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细化数据显示,在空间方面,同梯度地区之间边际产业的域内转移往往强于域外转移;在时序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早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结构方面,高、低梯度地区因产业转移整体上步入产业结构上升通道,特别是制造业在高梯度地区呈现明显的逆梯度集聚或转移趋势。为此,高梯度地区可通过渐次扩大区域经济联系的方式拓展域内产业空间转移范围,低梯度地区可通过有所侧重地构建地区产业高地的方式为向域内更低梯度地区转移产业积蓄产业势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中国收入分配公平测度研究——基于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比较分析
孙敬水, 赵倩倩
财经论丛    2017, 33 (2): 18-27.  
摘要628)      PDF(pc) (831KB)(2680)    收藏
文章界定了收入分配公平的内涵,从初次分配公平和再分配公平两大方面构建了分配公平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分配公平的测度方法,基于1985~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对中国收入分配公平程度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收入分配总体上处于相对公平状态,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初次分配处于比较公平状态,再分配处于相对公平状态,初次分配公平度大于再分配公平度。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分配总体上处于比较公平状态。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初次分配处于比较公平状态、再分配处于相对公平状态,中部地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依次处于非常公平和比较公平状态。从三大地区比较看,收入分配公平度总体上相差较小。其中初次分配公平度和再分配公平度,中部地区相对较高,东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较低。这一研究结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市场潜能、地理距离与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
王雪辉 谷国锋
财经论丛    2016, 32 (11): 3-10.  
摘要729)      PDF(pc) (833KB)(3449)    收藏

本文将人均GDP和市场潜能作为表征经济增长及其溢出效应的指标,基于空间计量方法考察了我国285个地级市2004-2013年经济增长溢出效应随时间和地理距离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一方面随时间推移整体增强,另一方面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其中300公里内为密集溢出区,800公里以内为有效溢出区、以外为间接溢出区,说明经济增长最有效的空间溢出范围在一到两个省的范围内,与地级市的行政界线相比,省级行政界线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的阻碍作用更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城市功能、专业化分工与产业效率
柴志贤 何伟财
财经论丛    2016, 32 (11): 11-19.  
摘要846)      PDF(pc) (814KB)(2762)    收藏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功能开始呈现专业化分工特征,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部分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城市功能专业化对产业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功能专业化显著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增长,而对工业效率表现一定的抑制效应,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中游的城市群功能专业化对工业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专业化对工业效率的抑制效应不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互联网+”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组织重构 ——基于复杂网络结构的视角
崔大树 袁璐
财经论丛    2016, 32 (11): 20-28.  
摘要865)      PDF(pc) (893KB)(2910)    收藏

长三角城市群的信息辐射空间呈现复杂网络特性,网络密度和关联度较高,等级性较低,空间重构初步显现。城市群内中心性较高的城市普遍多于中心性较低的城市,网络联动效应明显,信息结构洞总体呈现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和宁波为多中心的开放网络化结构。宿迁、泰州和衢州等城市的限制度相对较高,但与核心城市的差距不断缩小。整个信息关联网络可分为8个子群,子群分布已弱化地域限制而出现跳跃性带动群体。依托8个子群为基础空间单元,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组织重构为辐射簇群(子群(1)、(2))、中介簇群(子群(3))、跳跃性簇群(子群(4)、(5))和初级簇群(子群(6)、(7)、(8))等四个“簇群”状空间组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要素市场扭曲影响中国城市环境质量的空间效应研究
张亚斌 李英杰 金培振
财经论丛    2016, 32 (7): 3-10.  
摘要746)      PDF(pc) (2550KB)(2491)    收藏
本文以2000-2009年中国29个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尝试将经济增长背后存在的要素市场扭曲因素纳入分析框架,结合空间Durbin模型实证分析要素市场扭曲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要素市场的扭曲会恶化城市空气质量,且存在负的空间溢出效应;较高的城市人口密度会恶化城市空气质量;城市绿化率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提升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但是城市的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和政府环境治理度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不明显。推动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对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人口城镇化质量、消费扩大升级与中国经济增长
程莉 滕祥河
财经论丛    2016, 32 (7): 11-18.  
摘要742)      PDF(pc) (1100KB)(2522)    收藏
新型城镇化是促进消费扩大升级、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核心在于提高以人为本的人口城镇化质量。本文在研究人口城镇化质量、消费扩大升级对经济增长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1978-2014年我国相关数据,对人口城镇化质量的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效应,以及消费需求传导下人口城镇化质量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人口城镇化质量对消费需求扩大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但受制于消费环境等因素,作用效应并非完全显著。第二,人口城镇化质量具备提升消费结构的作用能量,关键在于释放前期累积的负面效应。第三,人口城镇化质量与经济增长基本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并且人口城镇化质量存在通过消费传导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但是受制于过去粗放外延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种正向传导机制发生扭曲,正向促进作用被负面影响所替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产业多样化、职能专业化与城市经济发展------基于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分析
魏玮 周晓博 牛林祥
财经论丛    2015, 31 (11): 3-9.  
摘要1577)      PDF(pc) (819KB)(2532)    收藏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进入了波动调整期,在外部需求疲软、内部投资空间缩小、人口红利不断弱化的环境下,调整产业结构成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构建产业多样化、城市职能特征与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从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两个方面,探讨城市产业结构和职能特征的作用。为检验理论假设,收集2003-2012年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相关多样化是否能促进经济增长,依赖于城市职能专业化调节效应的发挥;无关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效应与城市职能特征无关,而相关多样化在就业市场中的作用,随经济周期变动;不同地区的城市产业结构和职能特征差距较大,应因地因时地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地方官员推动了城镇化吗?——基于江西省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曾冰
财经论丛    2015, 31 (11): 10-17.  
摘要1690)      PDF(pc) (999KB)(2372)    收藏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现行政绩观和相关制度背景下,地方官员对当前城镇化会存在独特的偏好,并在城镇化进程中经常扮演着十分明显而又重要的角色,无疑地方官员是理解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一环。结合江西省地级市的经验数据上,运用倍差法实证分析并定量提取了市长或市委书记对辖区城镇化的净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地方官员对当前城镇化有显著正向影响,从而进一步说明地方官员推动了当前的城镇化进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国内外市场需求、空间技术溢出与新型城市化
文映 韩峰 洪联英
财经论丛    2015, 31 (11): 18-24.  
摘要1826)      PDF(pc) (823KB)(2232)    收藏
新常态下,政府主导的传统粗放型城镇化推进模式难以为继,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已然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动力。本文在系统梳理市场需求对新型城市化的作用机制基础上,采用面板FGLS法探讨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内外市场需求及空间技术溢出对新型城市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国际市场与区际研发技术外溢对新型城市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国内市场和区际沟通技术外溢却对其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国内市场显著加强了新型城市化进程中东部地区的技术溢出效应,却阻碍了区际研发技术溢出效应在中西部地区的有效发挥;国际市场对东部的区际研发技术溢出效应及西部的区际沟通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抑制了东部地区区际沟通的技术溢出效应。新型城市化推进中,国内、国际市场在东中部地区的作用表现为互补性,而在西部地区为替代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企业空间集聚与中国地区工资水平差异——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实证研究
蒋含明
财经论丛    2015, 31 (9): 3-10.  
摘要1709)      PDF(pc) (855KB)(3201)    收藏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通过将区域产品需求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构建了包含有企业集聚变量在内的工资方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进行了经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工资水平在省域之间有着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地区工资水平对于企业集聚的弹性系数均显著为正,并且在我国东部地区更大。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举措将有助于缓解工资水平在我国省域间的趋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生态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生态文明的视角——以陕北资源富集区为例
李瑞 胡留所 L·G·Melnyk
财经论丛    2015, 31 (9): 11-17.  
摘要2063)      PDF(pc) (794KB)(2733)    收藏
资源富集区依托资源优势为国家和地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常态视角下,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惨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却日益凸显。本文首先分析陕北资源富集区特殊的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并对该区域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进行实物测度,基于虚拟成本治理法对有明确标准和数据部分应用直接市场法测算,对信息相对缺失的部分应用替代市场法和CVM法进行环境污染损失的货币化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陕北地区在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中造成了804亿元的经济损失,虽然经济损失的GDP占比略有下降,但绝对值仍然偏高,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加大,国民经济质量急待提高。在经济损失中环境污染占据主要部分,生态破坏损失在04年以后开始低于环境污染损失并趋于平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 —基于“战略三角”的分析框架
张纪凤
财经论丛    2015, 31 (3): 3-9.  
摘要2242)      PDF(pc) (856KB)(3588)    收藏
摘 要: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对其动力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战略三角”的分析框架,利用117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数据,通过建立计数模型,实证检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投资企业规模、企业R&D投入、产业竞争程度、产业技术密集度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积极显著影响。结论主要有三点:一是企业的资源,尤其是技术能力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二是企业规模对企业国际化程度有积极影响,规模优势可以有效弥补企业“走出去”的所有权劣势;三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受行业特征的影响,竞争激烈的行业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进程高于其它行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产业集聚、市场潜能与地区工资差距
程中华 刘军
财经论丛    2015, 31 (3): 10-16.  
摘要1597)      PDF(pc) (793KB)(2834)    收藏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利用中国2003-2012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职工平均工资的空间相关性呈波动性的递增趋势,城市之间的工资差距越来越大;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为显著负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水平显著为正影响,并且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工资水平的影响效应呈正“N”型波动;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地区工资水平为显著负影响,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这意味着制造业集聚所带来的负影响主要是由于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所主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FDI对国际创业的溢出效应 ——基于GEM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田毕飞 吴小康
财经论丛    2014, 30 (8): 3-9.  
摘要1591)      PDF(pc) (834KB)(3069)    收藏
国际创业兼具创新和国际化双重特征,对于促进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2001-2011年参与全球创业观察(GEM)的39个国家构成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从宏观层面出发,实证检验了FDI对国际创业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创业和国际创业的因素后,FDI的流入对国际创业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但对创业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这为政府如何充分利用FDI以建设更好的国际创业环境和提高本国国际创业活跃度提供了政策方向和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实证研究--基于2002—2012年面板数据
俞佳根
财经论丛    2014, 30 (8): 10-15.  
摘要1576)      PDF(pc) (751KB)(3119)    收藏
借助衡量产业结构水平的三个指标,以浙江省2002—2012年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协整理论就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城市产业结构基础存在差异,杭州、宁波、舟山等城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湖州、丽水、绍兴、台州等城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总体而言,浙江绝大部分城市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促进作用;舟山市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抑制作用;(3)相对而言,湖州、嘉兴、金华、绍兴等城市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果较大,杭州、宁波、衢州等城市相对较小。基于此,研究提出了要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扶持中下游城市经济创新转型发展、继续发挥上游城市的引领作用等促进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服务业集聚与商务区楼宇生产效率关系评价研究——以北京市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为例
施昱年 张秀智
财经论丛    2014, 30 (8): 16-21.  
摘要1415)      PDF(pc) (746KB)(3131)    收藏
服务业集群对提升楼宇内行业生产效率的作用,受到行业集聚、总部企业入住与楼宇内行业多样性的影响。本文以北京市东二环交通商务区服务业和楼宇为研究对象,通过产业感应度与影响度分析、关联度R值计算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法,探讨商务区服务业集群内各个楼宇的行业集聚多样性与其行业生产效率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楼宇内聚集的行业愈单一,愈能够发挥规模化的优势,提升自身的生产效率;而入住了总部企业的楼宇,总部企业规模愈大,楼宇的生产效率也将愈高。因此,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应追求楼宇内单一行业的高度集聚,以提高生产效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