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贸易中介、市场多元化与企业出口持续时间
郑小碧, 葛红兵
财经论丛    2023, 39 (11): 3-14.  
摘要126)      PDF(pc) (893KB)(231)    收藏
本文建立贸易中介影响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分析框架,在匹配2005—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与海关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生存估计法和补对数-对数模型,实证分析贸易中介与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其他影响因素后,贸易中介显著降低企业出口风险,有利于延长企业出口持续时间;贸易中介对不同地区、不同属性、不同市场多元化水平的企业出口持续时间都具有正向的延长效应并存在明显差异,即东部地区弱于中西部地区、外资企业弱于本土企业、低市场多元化水平弱于高市场多元化水平。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分析显示,贸易中介主要通过促进出口企业市场多元化来提高其存活率,从而延长企业出口持续时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国有企业改革的资源配置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王强, 李鲁
财经论丛    2023, 39 (10): 3-15.  
摘要110)      PDF(pc) (899KB)(219)    收藏
本文通过梳理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背景和政策实践,提出国企改革引致的资源配置效应,并从国企改制前后、改制国企与未改制国企、改制国企与非国有企业三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市场份额,改制国企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高于未改制国企,实现资源从国有企业向改制国企和非国有企业的重置,优化要素资源在企业间的配置效率。机制分析表明,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减轻要素市场扭曲、消除行政性垄断、缓解融资约束、剥离政策性负担来实现资源配置效应。上述研究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创新策源能力、关键使能技术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陈锦其
财经论丛    2023, 39 (10): 16-24.  
摘要65)      PDF(pc) (805KB)(170)    收藏
本文系统分析创新策源能力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直接效应、异质性效应和关键使能技术的调节效应,并基于2003—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开展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其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对大中城市、东中部地区城市及创新型城市的提升效果更大,且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提升效果更显著。进一步地,关键使能技术正向调节创新策源能力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效应。这一结论对优化创新策源地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盛皓炜, 王如忠
财经论丛    2023, 39 (9): 3-13.  
摘要151)      PDF(pc) (759KB)(158)    收藏
本文在分析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12—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的作用特征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与工业生态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数字经济可通过自主创新间接影响工业生态效率,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这一结论为深入理解数字经济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人工智能对中国制造业创新的影响研究——来自工业机器人应用的证据
王磊, 肖倩, 邓芳芳
财经论丛    2023, 39 (9): 14-24.  
摘要202)      PDF(pc) (779KB)(299)    收藏
本文基于人工智能应用引致的要素增益技术变迁效应、劳动力替代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分析其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机理,通过匹配IFR的工业机器人与中国制造业专利申请的数据,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显著促进中国制造业创新,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创新影响的边际效应大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影响大于策略性创新。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增加R&D人员全时当量、扩大对高技能和高学历人员的需求、提高R&D经费支出等方式促进制造业创新。上述研究结论为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可能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绿色信贷政策如何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来自中国微观企业的经验证据
陆文香, 苏磊
财经论丛    2023, 39 (7): 3-14.  
摘要162)      PDF(pc) (858KB)(449)    收藏
本文基于2004—2020年中国非金融类上市企业数据,以2007年出台的绿色信贷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系统考察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效应和渠道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绿色信贷政策对高污染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提升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通过成本效应和生产率效应对企业产能利用率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绿色信贷政策对不同的企业产能利用率存在异质性影响。本文的研究为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制定具有差异化、区域性特征的绿色信贷政策,以精准有效对接、支持不同特征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改善提供了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进口产品结构与产能利用率:溢出效应抑或替代效应
付建栋, 刘军
财经论丛    2023, 39 (7): 15-24.  
摘要91)      PDF(pc) (775KB)(236)    收藏
本文基于中国28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进口产品结构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品和中间品进口份额增大对产能利用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消费品进口份额增大对产能利用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资本品进口借助成本节约和技术创新机制提升产能利用率,中间品进口借助技术创新机制提升产能利用率,消费品进口则无法凭借成本节约和技术创新机制改善其对产能利用率的抑制作用;资本品和中间品(消费品)进口份额增大对产能利用率的促进(抑制)作用在产能利用率较高地区和大城市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海外投资:事实考察与机理分析
胡杨, 王馗, 范红忠
财经论丛    2023, 39 (6): 3-13.  
摘要177)      PDF(pc) (822KB)(205)    收藏
区别于以往研究多从传统视角考察对外直接投资驱动因素,本文立足于数字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形态,从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一新视角探讨对外直接投资驱动力,并基于上市企业2000—2020年数字化转型强度和OFDI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OFDI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有效促进了OFDI增长,提升企业生产率和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是数字化转型作用于企业OFDI的两个重要途径。进一步分析发现,劳动密集型、中小规模及弱政企关系的企业受益更大,位于金融科技环境和市场环境较弱地区的企业受益也更明显。这一系列结论说明数字化转型不仅弥补企业在OFDI中的部分劣势,还助力企业突破地区发展环境的限制。本文为探寻企业海外投资新契机给予新的思路,并为理解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效果提供相关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创新新颖度、契约制度质量与企业研发外包倾向
杨珍增, 郭晓翔
财经论丛    2023, 39 (3): 3-14.  
摘要138)      PDF(pc) (882KB)(270)    收藏
本文考察企业在从事具有较高新颖度的创新项目时是否更倾向于实施研发外包。理论分析表明,随着创新项目新颖度的提高,研发外包的专业化分工收益上升,由不完全契约导致的风险下降,企业更倾向于将非核心研发活动外包,从而使自身更加专注于核心任务。利用世界银行创新跟踪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加以验证,发现企业实施研发外包的概率随创新项目新颖度的提高而显著上升,无论从哪个初始新颖度跃升都是如此,契约制度改善对上述影响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该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在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相关政策应致力于促进技术交易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为研发外包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数字金融如何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王宏鸣, 孙鹏博, 郭慧芳
财经论丛    2022, 38 (10): 3-13.  
摘要568)      PDF(pc) (927KB)(604)    收藏
本文以2011—2019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借助Python爬虫技术和文本挖掘技术定量测度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数字金融这一新兴金融业态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结果显示,数字金融显著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且对国有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及东部和南方地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更大。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数字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优化营商环境、提高风险承担水平、增加研发支出四个渠道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本文通过探索和识别激发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的外部条件,为加速形成数字化转型新格局、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从“制造赶超”到“创新引领”:内涵转变与重大政策评估
王启超
财经论丛    0, (): 3-13.  
摘要22)      PDF(pc) (840KB)(34)    收藏
在讨论不同发展阶段制造强国内涵动态变化的基础上,本文使用2012—201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发现《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经历了不显著到逐渐显著为正的变化过程且仍存在增长空间,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进行安慰剂检验后的结论非常稳健。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重点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程度尤其明显,对主动创新企业的促进效果更好(相比于被动创新企业)。这一研究发现揭示重大政策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面向2035年中国制造业实现创新引领的发展策略是:加强政府战略引领,通过实施重大政策有意识地引导扶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发挥重点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引领和正向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从“制造赶超”到“创新引领”:内涵转变与重大政策评估
王启超
财经论丛    2022, 38 (5): 3-13.  
摘要706)      PDF(pc) (840KB)(392)    收藏
在讨论不同发展阶段制造强国内涵动态变化的基础上,本文使用2012—201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发现《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经历了不显著到逐渐显著为正的变化过程且仍存在增长空间,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进行安慰剂检验后的结论非常稳健。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重点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程度尤其明显,对主动创新企业的促进效果更好(相比于被动创新企业)。这一研究发现揭示重大政策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面向2035年中国制造业实现创新引领的发展策略是:加强政府战略引领,通过实施重大政策有意识地引导扶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发挥重点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引领和正向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医药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双循环”的测度及其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陈锦其, 项莹, 陈奇远
财经论丛    0, (): 14-23.  
摘要35)      PDF(pc) (831KB)(28)    收藏
本文从医药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GVC)和国内价值链(NVC)分工的视角出发,构建省际医药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双循环”测度框架,分析浙江医药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双循环”的测度及其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结果显示,相较于GVC分工,考察期内浙江医药制造业更多地参与了NVC分工,且药品制造业比医疗器械制造业在价值链分工上更具优势;在长三角地区的不同省份中,上海参与GVC分工程度最高,安徽参与NVC分工程度最高,浙江均处于中间位置。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改进前后的浙江医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的差别较大,参与GVC分工可促进浙江药品制造业影响力系数的提高,而参与GVC和NVC分工并未引发浙江医疗器械制造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提高。浙江医药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结构升级拉动,需求的拉动作用仍有待发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医药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双循环”的测度及其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陈锦其, 项莹, 陈奇远
财经论丛    2022, 38 (5): 14-23.  
摘要224)      PDF(pc) (831KB)(385)    收藏
本文从医药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GVC)和国内价值链(NVC)分工的视角出发,构建省际医药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双循环”测度框架,分析浙江医药制造业参与价值链“双循环”的测度及其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结果显示,相较于GVC分工,考察期内浙江医药制造业更多地参与了NVC分工,且药品制造业比医疗器械制造业在价值链分工上更具优势;在长三角地区的不同省份中,上海参与GVC分工程度最高,安徽参与NVC分工程度最高,浙江均处于中间位置。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改进前后的浙江医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的差别较大,参与GVC分工可促进浙江药品制造业影响力系数的提高,而参与GVC和NVC分工并未引发浙江医疗器械制造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提高。浙江医药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结构升级拉动,需求的拉动作用仍有待发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地方增长目标、区域技术创新与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
刘春济, 高静, 赵红军
财经论丛    2022, 38 (2): 3-14.  
摘要792)   HTML1132)    PDF(pc) (840KB)(1540)    收藏

本文结合中央政府发展导向的调整,考察地方增长目标与区域技术创新的关系,基于2003—2016年城市层面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地方增长目标显著抑制了区域技术创新,中央政府发展导向的调整则会弱化这一负向影响。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的积极作用主要发生在地方增长目标实现压力小和官员任期长的地方;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的作用在东部地区并不突出。作用机制检验显示,在中央政府发展导向调整的过程中,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偏好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还有待加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中国开展OFDI有助于固链和强链吗?
戴翔, 王如雪
财经论丛    2021, 37 (12): 3-14.  
摘要963)   HTML63)    PDF(pc) (893KB)(1421)    收藏

本文从双边价值链关联角度,探讨中国开展OFDI可能具有的“固链”和“强链”效应。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4年中国与39个样本国家之间的双边价值链关联指数,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开展OFDI的价值链关联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开展OFDI显著提高了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价值链总体关联程度并表现“固链”作用,且对价值链前向关联程度的提升作用明显大于后向关联,进而呈现一定的“强链”功能。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价值链关联效应在欧洲地区和高收入国家的作用效果好于非欧洲地区和中等收入国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空间视角下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影响因素分析
罗胜, 王煜昊
财经论丛    2021, 37 (12): 15-25.  
摘要908)   HTML29)    PDF(pc) (826KB)(1242)    收藏

本文从空间视角,选取2003—2018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OFDI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存在显著的第三国效应且呈现挤出效应,市场规模和贸易成本是影响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两大最重要因素。进一步分解空间效应后发现,不同解释变量带来的OFDI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地区、收入和政治风险的异质性分析结果为中国OFDI的区位选择和空间布局提供新的思考。鉴于此,本文提出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相关结论和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文化贸易出口二元边际如何影响文化产品出口附加值
张梅兰, 杨连星
财经论丛    2021, 37 (7): 3-13.  
摘要779)   HTML30)    PDF(pc) (822KB)(2227)    收藏

本文基于1996~2016年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HS96-6位数编码下文化贸易产品的数据,构建文化贸易出口二元边际和文化产品出口附加值变量,实证分析发现集约边际对文化产品出口附加值的提升在短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长期内的扩展边际才是促进文化产品出口附加值稳定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核心文化产品类型的样本中,二者对文化产品出口附加值的影响差异仍显著存在。产品价格、关税、出口目的国的文化差异等均对文化产品出口附加值具有显著的影响。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发现,二元边际通过直接效应及出口质量产生的间接效应来影响文化产品出口附加值,且出口质量作为中介变量还存在一定的遮掩效应。基于此,有效提升中国文化贸易的出口二元边际,进而发挥其对文化产品出口附加值增长的促进效应,对文化贸易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外资开放、数字信息化与服务化
宋灿
财经论丛    2021, 37 (7): 14-24.  
摘要664)   HTML9)    PDF(pc) (819KB)(2015)    收藏

本文依据2007~2016年上市公司年报构建微观层面的服务化指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考察外资开放、数字信息化与企业服务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的主要结论:外资开放促进企业服务化;外资开放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有效提高了企业数字信息化水平,进而促进企业服务化;外资开放对产品支持类服务化的边际作用效果大于非产品支持类服务化;外资开放对服务化的作用效果在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区域更显著,数字信息化对服务化的作用效果在信息基础设施密度较高的区域更显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绿色技术创新能否推动中国制造业GVC攀升?——基于WIOD数据的实证检验
宋培, 陈喆, 宋典
财经论丛    2021, 37 (5): 3-13.  
摘要624)      PDF(pc) (1165KB)(2026)    收藏
本文基于2000~2014年WIO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全球43个经济体制造业行业的上游度、技术复杂度等指标,重新界定制造业行业升级方向,并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位置,但分工地位较低、控制能力较弱;绿色技术创新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呈U型关系,即绿色技术创新跨越一定门槛才可推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从绿色技术创新和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行业异质性检验来看,上游主导型行业的二者呈显著的U型关系,下游主导型行业的二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混合主导型行业的二者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传导机制的检验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可通过降低嵌入性依赖、改善出口贸易及降低污染成本来推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银行业竞争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盛安琪, 耿献辉
财经论丛    2021, 37 (5): 14-23.  
摘要566)      PDF(pc) (779KB)(1979)    收藏
本文选取2007~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探究银行业竞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银行业竞争加剧确实能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同时,银行业竞争加剧可通过增加企业实体投资和创新投资进一步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银行业竞争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及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农业生产性服务采纳为什么存在结构性失衡?——一个来自环节风险异质性的探讨
李丹, 周宏, 夏秋
财经论丛    2021, 37 (4): 3-11.  
摘要521)      PDF(pc) (780KB)(1717)    收藏
本文基于风险视角,探讨环节风险异质性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环节采纳的影响。研究发现,风险规避程度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减少高风险的插秧、施肥和打药等环节服务采纳;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风险规避程度对高风险环节服务采纳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加剧;农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农户风险规避程度对环节服务采纳的不利影响。这一研究结论可为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消费升级、市场规模与制造业价值链攀升
谢呈阳, 刘梦, 胡汉辉
财经论丛    2021, 37 (4): 12-22.  
摘要577)      PDF(pc) (824KB)(2060)    收藏
本文从需求质量(消费升级)和需求数量(市场规模)两个层面深入讨论本地市场需求蕴含的推动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动力机制,提出本地消费升级和市场规模扩张均能诱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向本地转移,从而推动价值链攀升的理论假说,并利用2000~2014年中国16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对该理论假说进行验证。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中国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发展、完善价值链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参与全球价值链是否提高制造业工资水平?
陈思宇, 刘祎芳
财经论丛    2020, 36 (8): 3-11.  
摘要496)      PDF(pc) (782KB)(2525)    收藏
本文基于WIOD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和后向参与度指标,实证分析2000~2014年全球价值链双向参与度对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双向参与度对劳动力工资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前向参与度显著降低劳动力工资水平,后向参与度显著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全球价值链双向参与度对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作用不存在滞后效应。从行业结构和劳动力职业结构看,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工人、处于低端职位的工人和正式职工的工资水平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技术来源、空间溢出与创新价值链提升:协同抑或挤占
韩亚峰, 张占东, 赵叶
财经论丛    2020, 36 (8): 12-21.  
摘要493)      PDF(pc) (821KB)(2125)    收藏
基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本文将创新过程区分为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产品创新三个阶段,根据不同技术来源影响创新价值链的逻辑和机制进行变量选取及空间计量模型构建,探究研发要素驱动过程中空间溢出效应和要素的“协同”或“挤占”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创新三个阶段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关系,国内外不同技术来源要素既促进本地区创新价值链的提升(直接效应),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区域创新价值链的提升(间接效应)。影响渠道检验表明,人力资本主要通过内部渠道吸收技术引进带来的研发溢出,而研发资本则更多地表现为“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异质性企业、政府补贴与技术升级
岳文, 赵静燕
财经论丛    2020, 36 (7): 3-12.  
摘要472)      PDF(pc) (788KB)(2060)    收藏
在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框架下,通过引入不同类型的政府补贴(包括行业补贴、生产补贴、救助性补贴、研发补贴和出口补贴),本文建立一个同时包含不同类型政府补贴和技术升级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从理论上厘清不同类型的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机理。理论分析表明,行业(进入)补贴和出口补贴对企业技术升级具有负面影响,研发补贴和生产补贴对企业技术升级有着正向的激励作用,而救助性补贴并不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升级。进一步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从整体上实证检验政府补贴对中国企业技术升级的综合影响,发现整体而言较高的政府补贴促进中国企业的技术升级,但政府补贴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并不一样。因此,为更好地发挥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升级的正效应,政府应推进补贴方式的多样化,并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差别化地使用补贴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城市规模扩大带来技能溢价吗?——来自CLDS数据的证据
王佳, 徐玮
财经论丛    2020, 36 (7): 13-22.  
摘要427)      PDF(pc) (800KB)(1964)    收藏
本文利用2014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追踪调查数据和地级市统计数据,实证研究城市规模对异质性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考虑高技能劳动力在大城市的群分效应后,城市规模扩大能促进劳动力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异质性劳动力从城市规模扩张中获得的工资溢价差异较大,对认知技能和社交技能更高的劳动力,城市规模扩张对其工资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大,城市规模扩大带来技能溢价。本文的研究为理解工资差距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经济活动关联度、复杂性与地区就业增长——一个精明专业化的分析框架
崔兆财, 周向红, 王俐
财经论丛    2020, 36 (5): 3-11.  
摘要491)      PDF(pc) (1799KB)(2051)    收藏
本文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30个省份16个行业、66种职业的就业数据,通过本地就业份额的加权相关性,对原理论的关联度和复杂性测度方法做进一步拓展,并将其嵌入“精明专业化”分析框架中,探讨经济活动关联度和复杂性对中国区域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中西部地区潜在的增长机会高于东部地区,但实现的风险很高,而东部地区具有更多的“精明专业化”发展机会;经济活动的关联程度越高,地区的就业增长越快;经济活动关联度和复杂性对就业的强且正向效应显著存在于本地表征不足和复杂区域的经济活动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中国的研发类外资利用亲民吗?——技术进步偏向性的视角
吉生保, 许佳, 马淑娟, 陈继勇
财经论丛    2020, 36 (5): 12-20.  
摘要509)      PDF(pc) (815KB)(2050)    收藏
本文构建研发类外资利用与本土技术进步偏向性之间的逻辑框架,利用2000~2016年中国省级统计数据,在测度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基础上考察研发类外资利用与本土技术进步偏向性的长短期关系,分析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在研发类外资利用影响技术进步偏向性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研发类外资利用是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格兰杰原因,有助于预测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反之则不成立;研发类外资利用对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在短期具有偏向使用劳动的亲民倾向,但在长期多数省份没有显现这一特征;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调节作用的异质性明显,为引导研发类外资的可持续利用,也使本土技术进步更加惠民,应视本土研发类外资利用的多寡,各地人才政策的立足点须有区别地放在人才素质提升和人才待遇保障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OFDI是否导致中国“去工业化”?
白雪洁, 于庆瑞
财经论丛    2019, 35 (11): 3-11.  
摘要692)      PDF(pc) (840KB)(2470)    收藏
本文基于2003~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OFDI对中国“去工业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OFDI是导致中国“去工业化”的重要因素并存在地区性差异。引入时期效应发现,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去工业化”问题凸显出来。进一步地,OFDI通过“空心效应”和“虹吸效应”造成国内制造业投资和就业的逃离及资金配置上的“脱实向虚”而发生“去工业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传递效应——基于正则化贝叶斯估计的TVECM模型
李玉双, 杨培强
财经论丛    2019, 35 (11): 12-19.  
摘要601)      PDF(pc) (818KB)(2054)    收藏
本文采用正则化贝叶斯估计的TVECM模型,分析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传递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对大米和玉米价格而言,在其上、下区制,国际玉米价格对国内玉米价格的传递效应显著,国际大米价格对国内大米价格的传递效应并不显著;对小麦和大豆价格而言,在其下区制,国际小麦和大豆价格对国内价格的传递效应并不显著,而在其上区制,国际小麦和大豆价格对国内价格的传递效应显著。在TVECM模型的中区制,部分国内农产品价格的调整系数显著,意味着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传递效应除通过贸易渠道外,信息渠道也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企业研发决策、要素配置与创新效率——基于企业微观科技活动数据
张玉昌
财经论丛    2019, 35 (8): 3-10.  
摘要598)      PDF(pc) (777KB)(2678)    收藏
文章分析企业研发部门的要素配置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把研发部门的要素配置作为测度企业研发决策的指标,利用2011~2013年企业微观层面的科技活动数据,实证检验企业研发决策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发现,研发部门资本深化水平与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呈正相关;通过Malmquist指数测度企业的创新效率,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配置效率改善的贡献很小;由于企业微观特征的异质性,企业研发决策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研发决策对创新效率的抑制影响越大,与“熊彼特假说”存在差别;在企业年龄越短和国有成分越低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水平越高,企业研发决策越有利于创新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农业技术支持、生产行为规范性与农产品质量提升
明辉, 漆雁斌, 邓鑫
财经论丛    2019, 35 (8): 11-19.  
摘要558)      PDF(pc) (801KB)(2452)    收藏
本文通过问卷和量表转换,利用有序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系统分析不同类型农业技术支持对农产品质量提升的效应及农业技术支持通过生产行为规范性对农产品质量提升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仅有主动获取农业技术支持对农产品质量提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主动获取农业技术支持对田间管理规范性、用药规范性和生态保护规范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被动获取农业技术支持对生态保护规范性的正向作用显著;经营性农业技术支持对施肥规范性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但对生态保护规范性具有正效应;公益性农业技术支持对施肥规范性和用药规范性的作用为正,但对田间管理规范性的作用为负;新型主体提供的农业技术支持对生产行为规范性没有显著效应;田间管理规范性和用药规范性在主动获取农业技术支持对农产品质量提升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最后,依据前述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垂直专业化分工与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的实证研究
黄玉霞, 谢建国
财经论丛    2019, 35 (5): 3-12.  
摘要1385)      PDF(pc) (996KB)(5013)    收藏
本文利用WIOD的2005~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分析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服务业垂直专业化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提高垂直专业化水平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一步研究发现,服务业垂直专业化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对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提升没有显著影响。分组估计结果发现,在垂直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服务业行业,垂直专业化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低垂直专业化服务业行业则通过提升规模效率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据此,进一步深化服务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引导服务业FDI的行业流向是未来提升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可行之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地区制造业服务化程度与劳动者工资收入——基于CHIP数据的经验研究
陈丽娴, 魏作磊
财经论丛    2019, 35 (5): 13-21.  
摘要756)      PDF(pc) (801KB)(2301)    收藏
本文通过构造地区制造业服务化指标,使用1990~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作为工具变量,考察地区制造业服务化程度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地区制造业服务业程度的提高显著增加制造业劳动者的名义工资收入,考虑物价因素后,估计系数仍显著为正。但地区制造业服务化程度对服务业劳动者的名义工资收入的影响效果不明显,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降低服务业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收入。进一步分析地区制造业服务化程度对不同技能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差异性影响,发现地区制造业服务化程度显著提高低技能制造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显著降低低技能服务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这可能与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缺乏良好互动及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相关。因此,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政府应积极鼓励制造业企业实施服务化转型战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制度安排、资本成本与产业集聚——基于空间经济视角的研究
连飞, 周国富
财经论丛    2019, 35 (2): 3-11.  
摘要630)      PDF(pc) (790KB)(2581)    收藏
本文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考虑资本和制度因素对产业集聚形成的作用,构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制度因素在产业集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制度变迁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正,随着市场发育的成熟和制度环境的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的内生交易成本逐步降低,产业集聚水平得到提高;工业企业更倾向于向资本成本较低的地区集聚,工业相对效率资本成本与产业集聚呈负相关,资本成本的上升不利于产业集聚的形成;市场潜力和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提高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交通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产业集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产业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区域互动的视角
陈阳, 唐晓华
财经论丛    2019, 35 (2): 12-20.  
摘要645)      PDF(pc) (793KB)(2612)    收藏
本文利用中国21个制造业行业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考察区域互动中的学习和竞争机制如何影响制造业集聚改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区域互动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区域互动减弱制造业集聚效应;区域互动减缓产业集聚在技术进步中的效果,但对集聚改善技术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竞争机制增进制造业集聚效应,提升行业效率;学习机制中的科研人员流动提升行业效率,而研发经费强度和研发效率减缓效率改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企业进入和退出行为的效率改善效应——对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的测算
曲 玥
财经论丛    2018, 34 (12): 3-12.  
摘要698)      PDF(pc) (804KB)(2590)    收藏
本文采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测算发现,进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盈利水平都高于退出企业,因而企业的进入和退出行为整体上带来总体效率和盈利的改善。对综合反映企业生产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而言,其效率的增长几乎全部来自于新进入企业对退出企业的替换这种净进入行为。其中,绝大部分的贡献来自于非国有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贡献逐步超过资本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到来,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特征都出现与以往不同的情况,企业在面临新的要素禀赋和要素价格信号时需灵活调整生产经营决策。因此,政府要为企业提供充分的市场环境,积极引导企业依据市场价格信号做出快速、充分的反应,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赢得效率的提高,从而获得增长的源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吗?
伍先福
财经论丛    2018, 34 (12): 13-20.  
摘要679)      PDF(pc) (767KB)(2506)    收藏
综合既有文献进行理论推演,本文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可能从正反向同时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使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呈现一定的复杂性。初步检验后发现,在不进行内生分组的情况下,全国均值水平上的产业协同集聚显著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一步利用24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内生分组检验,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随着构成产业专业化集聚度的升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倾向于由负转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非认知能力与创业——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经验分析
王询, 岳园园, 朱晨
财经论丛    2018, 34 (11): 13-21.  
摘要853)      PDF(pc) (858KB)(2785)    收藏
本文使用2010和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基于“大五”人格分类法,实证检验个体非认知能力对创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非认知能力的14个细分维度中,条理性对创业决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审慎性对创业强度具有显著正影响,而热情性则对创业强度具有显著负影响。这种影响在政府管制水平和政府效率不同时也不同,政府管制较强和政府效率低下都影响非认知能力对创业作用的发挥。机制分析表明,非认知能力通过个体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对创业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