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农地确权能否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决策?——基于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视角
胡骞文, 李湛, 张广财
财经论丛    2023, 39 (2): 3-13.  
摘要172)      PDF(pc) (832KB)(236)    收藏
本文基于2014、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研究农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地确权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确权户从事非农就业的概率下降4.9%。随着农地确权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其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负向影响有所下降。机制分析发现,农地确权主要通过扩大农地面积和提高农业投入来增加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水稻种植区、存在跨县流动、平原地区和有非农经济村庄的农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鉴于此,应在新一轮农地确权的基础上,推动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盘活农地资产,带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低生育率、同胞性别结构与子女受教育水平
王树, 蒙昱竹, 赵庆
财经论丛    2022, 38 (8): 3-14.  
摘要336)      PDF(pc) (867KB)(446)    收藏
本文基于CFPS(2010)、CHIPS(2013)和CHFS(2017)三个微观数据库,通过双胞胎工具变量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分析低生育率对家庭子女受教育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生育数量减少显著促进了子女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该效应更为明显,从而验证了家庭对孩子抚养的“数量-质量”替代效应。在区分个体性别差异后,发现低生育率对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作用显著低于男性,拥有兄弟对女性的教育投资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即同胞性别结构的差异导致家庭教育投资的非对称性。据此,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不断放开,应更加重视微观家庭中对女性的教育投资,倡导教育投资的“性别公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非正规就业对已婚女性个体生育意愿的影响——基于CHNS数据的研究
李红阳
财经论丛    2022, 38 (1): 3-14.  
摘要686)   HTML621)    PDF(pc) (842KB)(1011)    收藏

本文利用1997—2011年CHNS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考察非正规就业对已婚女性个体生育意愿的影响。理论分析显示,较之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引致的收入下降通过收入效应降低生育意愿,通过替代效应提高生育意愿。实证结果表明,非正规就业显著提高了已婚女性的生育意愿,替代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在克服内生性问题后,非正规就业使已婚女性愿意生育的孩子数量增加了0.465个。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弱化了非正规就业对已婚女性生育意愿的正向影响。因此,政策制定者可通过鼓励灵活就业和完善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等方式调节非正规就业比例,以间接调控人口数量来破局老龄化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与劳动力:政策拉动下的就业增长
曾常林, 梅奕欣
财经论丛    2022, 38 (1): 15-24.  
摘要608)   HTML531)    PDF(pc) (807KB)(1038)    收藏

本文利用2006—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CHNS)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两套数据,探究农业示范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影响。通过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农业示范区可显著增加约5.4%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且结果稳健。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农业示范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集聚效应这两种影响机制来促进劳动力就业。可见,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立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提升区域劳动力市场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社会资本怎样影响生育意愿——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研究
徐萌娜, 王明琳
财经论丛    2021, 37 (11): 3-12.  
摘要1124)   HTML87)    PDF(pc) (861KB)(1375)    收藏

本文运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将社会资本视作社会非正式保障,从社会信任和社交网络两个方面就个人社会资本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展开实证分析,并进行内生性问题的讨论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主要作用在于减少育儿成本而非形成一定的养老保障;亲戚关系和朋友关系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是不同的,亲戚关系作为强关系有利于增强女性的生育意愿。最后,本文根据经验证据提出相关的政策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农民工的就业选择与消费差异:理论解释及经验证据
刘丽丽, 宁光杰, 陈建建
财经论丛    2021, 37 (6): 3-13.  
摘要593)      PDF(pc) (827KB)(2016)    收藏
本文采用2016~2017年RUMiC数据,使用多元处理效应模型考察就业选择对农民工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工资获得者,自我雇佣者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30.7%,其主要源自机会型自我雇佣者,而生存型自我雇佣者的消费水平无明显变化。对机会型自我雇佣者而言,消费水平提升的中间机制是收入提高和长期居住意愿增强。对消费水平的不同分位点和不同地区农民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生存型自我雇佣对消费水平的5%分位数无显著影响,50%及以上分位数具有显著影响。对生存型自我雇佣者而言,若流入中西部地区,其消费水平与工资获得者无显著差异;若流入东部地区,其消费水平显著高于工资获得者。相比于工资获得者,生存型自我雇佣者的居住支出显著提升,机会型自我雇佣者的通讯邮寄费和交通燃油费明显增加,这是由其工作模式决定的。据此,本研究建议加强农民工创业技能培训,促进生存型自我雇佣转向机会型自我雇佣,以提振我国的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最低工资、资源配置扭曲与企业规模分布——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黄建烨
财经论丛    2021, 37 (6): 14-23.  
摘要546)      PDF(pc) (1057KB)(2100)    收藏
本文使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和城市最低工资数据,基于Hsieh and Klenow(2009)的资源错配测算框架,实证分析最低工资对企业资源配置扭曲的影响,并量化这一机制下最低工资对企业规模分布的优化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最低工资上涨使企业劳动扭曲得到改善,劳动配置过度的情况得以缓解。进一步的反事实分析发现,最低工资通过改善劳动扭曲促进整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规模扩张,最终优化企业规模分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农业转移人口家庭随迁与城市流动偏好研究
赵海涛
财经论丛    2021, 37 (3): 3-13.  
摘要548)      PDF(pc) (856KB)(2069)    收藏
本文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基于纠正样本选择性偏误的实证模型,分析农业转移人口的三类家庭随迁模式对不同类型城市流动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无家人随迁,仅配偶随迁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选择特大或超大城市流动;而仅未成年子女随迁和家庭随迁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选择其他类型城市流动。从影响效应的大小来看,家庭随迁的影响效应小于仅未成年子女随迁。此外,本文检验家庭随迁对城市流动选择的影响机理,两类城市在就业机会、工资收入和社会公民资格公共服务供给的差异是导致有家人随迁的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偏好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扩大抑或缩小:互联网使用对户籍工资差距的影响——基于CGSS数据的经验证据
毛宇飞, 胡文馨, 曾湘泉
财经论丛    2021, 37 (2): 3-12.  
摘要567)      PDF(pc) (859KB)(1962)    收藏
基于CGSS数据,本文检验互联网对不同户籍就业者工资收入的影响作用及其异质性,并利用RIF回归分解法探讨互联网对户籍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对不同户籍就业者的工资收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城镇职工的影响大于农民工,从而进一步扩大户籍工资差距;网络信息渠道对城镇职工的影响更明显,互联网的工资溢价效应在“新生代”和高学历就业者中更显著;互联网对户籍工资差距的扩大效应不会一直存在,随着农民工网络技能及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而逐渐缩小。为此,本文建议强化网络基础建设和扩大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互联网使用比例和使用技能,从而缩小“数字鸿沟”和户籍工资差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要素技术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技术进步偏向的视角
盖骁敏, 李爱
财经论丛    2021, 37 (1): 3-13.  
摘要752)      PDF(pc) (831KB)(2699)    收藏
本文基于1998~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要素技术效率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影响,发现资本和劳动技术效率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上存在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在产业结构高度化上存在负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需充分利用要素技术效率的正向作用,缓解空间溢出的负效应,同时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进城农民工相对贫困的代际差异研究——基于RIF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分解法
彭继权, 张利国, 陈苏
财经论丛    2020, 36 (9): 3-12.  
摘要489)      PDF(pc) (822KB)(3019)    收藏
本文构建农民工相对贫困测度指标体系,运用CFPS数据从代际差异角度测度并分解农民工相对贫困指数。研究结果发现,农民工的相对贫困程度逐年降低,但教育、生活和工作维度的相对贫困发生率依然高企;老农民工各指标相对贫困发生率普遍较高且下降速度较慢,新农民工和老农民工分别在低维度和高维度更容易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民工收入和教育维度的贫困贡献率一直较高且老农民工更为严重。由RIF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分解可知,代际歧视是造成农民工相对贫困差距扩大的主因且存在较强的“粘地板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从工资溢价到福祉溢价——基于统计口径调整的户籍效应估计
费舒澜, 管晓婧, 王智灿
财经论丛    2020, 36 (9): 13-21.  
摘要396)      PDF(pc) (813KB)(1913)    收藏
本文在界定福祉工资统计口径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和2016年数据,考察中国劳动力市场户籍溢价的变化。实证结果显示,户籍一元化改革后户籍的工资溢价和福祉溢价都趋于下降,工资溢价从2012年的20%下降到2016年的7.1%,福祉溢价从2012年的25.1%下降到2016年的11.3%。在解决样本自选择偏误等问题的前提下,户籍的福祉溢价保持稳健。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户籍主要通过影响劳动者的就业形式和福利获得来产生福祉溢价,非农业户籍劳动者的正规就业、国有部门进入、“五险一金”获得的概率比农业户籍劳动者高30%以上。基于户籍安排的福祉分享机制并没有得到有效破除,户籍一元化改革仍需继续推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产业升级与工作转换——对转型期人力资本匹配问题的探究
杨芸,肖琬君
财经论丛    2020, 36 (6): 3-11.  
摘要506)      PDF(pc) (779KB)(2266)    收藏
本文利用CGSS数据研究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工作转换的影响,发现产业升级显著降低劳动力工作转换的次数,且这种影响存在滞后性。产业升级主要降低劳动力主动转换工作的次数,但不影响被动转换工作的次数,说明产业升级对工作流动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劳动力对未来就业的预期,而非对就业市场的直接冲击造成的结构性失业。进一步地,该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劳动力身上,并随着就业市场规模及自由度的变化而对工作转换产生差异化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揭示产业升级对就业市场可能的负面影响及其传导途径,为合理规划产业升级提供有益启示和政策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改革与劳动参与率研究
郭东杰,唐教成
财经论丛    2020, 36 (6): 12-20.  
摘要565)      PDF(pc) (816KB)(2351)    收藏
本文将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因素引入世代交叠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两者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运用2004~201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老年抚养比对劳动参与率产生显著的负影响,人均养老保险支出对劳动参与率产生显著的正影响,两者的交叉影响则为负数。为消除内生性问题,采用总抚养比和人均社保收入两个工具变量再次检验,估计结果较为一致。收入提高和教育水平发展与劳动参与率正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一定的负效应。为维持适度的劳动参与率以促进经济增长,需进一步放宽计划生育,落实相关的配套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全球价值链参与、生产率提升与城乡收入差距
曹清峰
财经论丛    2020, 36 (3): 3-11.  
摘要585)      PDF(pc) (825KB)(2535)    收藏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全球价值链为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提供了新机制,本文的理论分析表明参与全球价值链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据此,利用2000~2013年海关数据库测算我国省际层面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发现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提高显著降低城乡收入差距,且该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中也成立;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参与全球价值链通过贸易和FDI两个途径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因此,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全球价值链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农户家庭生计策略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FPS微观数据
陈良敏, 丁士军, 陈玉萍
财经论丛    2020, 36 (3): 12-21.  
摘要541)      PDF(pc) (827KB)(2297)    收藏
本文以2010~2016年四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农户微观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聚类分析和状态转移矩阵等方法,从农户生计策略变动的角度探寻农村劳动力转移增速减缓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4年非农业的数量保持上升趋势,2016年非农业明显下滑且主要向农业和农业兼业转变,兼业户的生计策略易变动。基于可持续的生计框架,构建生计策略动态性分析框架,并采用多项选择模型分析生计策略变动的影响因素,发现自然资本越高,农户生计策略更趋向兼业化变动;人力资本越高,越有利于农户向非农业变动;物质资本对农业化具有促进作用,金融资本对农业化具有抑制作用;农村土地转出促进农户生计策略向非农方向变动,农村土地转入促进农户生计策略向农业方向变动;平原地区农户的生计策略相对于其他地区更不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宋艳姣, 王丰龙
财经论丛    2020, 36 (2): 3-11.  
摘要543)      PDF(pc) (895KB)(2108)    收藏
本文根据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城市居民身份认同度越强,其消费水平越高;随着对市民身份认同度的提升,流动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明显增强。在控制收入等一系列因素后,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由农民角色转变为城市居民时,其月均消费水平提高4.99%。为解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采用倾向值匹配法(PSM)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前述结论具有一致稳健性。因此,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对促进我国流动人口消费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何种组织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工会还是自组织?
王秀燕, 付金存, 董长瑞
财经论丛    2020, 36 (2): 12-20.  
摘要416)      PDF(pc) (803KB)(2006)    收藏
本文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社会融合专题调查,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论证工会和自组织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工会和自组织均能显著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且工会作用更为明显;从分指标来看,工会大幅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和社会保险享有率,自组织对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和降低农民工劳动强度具有积极作用,两类组织均加入的农民工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就业稳定性和社会保险享有率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据此,应深化对劳工集体组织的认知,以对转型期农民工组织建设和就业质量提升贡献政策及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中间品进口多样化与企业创新二元边际——基于中国微观企业的证据
李丽丽
财经论丛    2020, 36 (1): 3-11.  
摘要655)      PDF(pc) (830KB)(3098)    收藏
基于2000~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探讨中间品进口多样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间品进口多样化对企业创新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口中间品种类越多样化的企业更倾向于参与创新并生产更多的新产品。进一步考察企业的性质、规模及中间品进口来源地后,发现中间品进口多样化更能显著提高私营企业的创新扩展边际,并强化小型企业自主创新的意愿和能力,从OECD发达国家进口的多样化中间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更为突出。根据中介效应模型的传导机制检验,中间品进口多样化通过利润增长路径和非利润增长路径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开放式创新框架下对外资利用政策的重新评价
郑飞虎, 牛志伟, 蔡宏波
财经论丛    2020, 36 (1): 12-21.  
摘要534)      PDF(pc) (829KB)(2009)    收藏
本文基于开放式创新研究框架,运用制度逻辑理论对中国过去近40年引资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进行考察,借以总结不同制度发展阶段外资引进技术绩效的差异动因,并由此探析国内引资经验对中国企业当下大规模走出去的借鉴意义。利用2001~2011年IT业跨国公司在华技术交易的混合截面数据研究发现:中国以往引资历经封闭式创新与开放式创新两个阶段的制度逻辑变化,并对内资企业的技术绩效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利用高质量外资存在新的实现机制与途径,但其绩效受到交易机会、交易者能力与市场制度化水平等因素的重要影响。上述结论对于中国政府当下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及“走出去”的策略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金融发展、投资扩张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
肖明月, 杨君, 文雁兵
财经论丛    2019, 35 (12): 3-12.  
摘要508)      PDF(pc) (855KB)(2039)    收藏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然后基于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两个层面进行实证检验,并从投资扩张的视角分析上述影响出现异质性的原因,得出的结论包括:东部地区“内生发展偏好”与“融资约束”共存导致金融发展不足,使金融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仅存在规模效应;西部地区金融过度发展导致“攫取效应”突显,不利于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中部地区投资扩张模式已由内源向外源转变且金融深化程度适中,因而金融发展能提升劳动收入份额。适度“加杠杆”是发挥金融体系积极作用的基础,过度“加杠杆”则产生“攫取性”效应,因此推进金融发展应注重“共容性”体系构建,避免陷入“攫取性”发展陷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析:基于浙江省数据的估算
钟晓敏, 童幼雏
财经论丛    2019, 35 (12): 13-23.  
摘要545)      PDF(pc) (813KB)(2220)    收藏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人,不能仅以城镇化率来评判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成果。如何让2.87亿农民工共享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社会发展成果,真正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关键。然而其对应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进行测算有助于各级政府更好地规划财政支出结构,进而更利于城镇化建设的良序推进。浙江省的经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均处于前列,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及分担机制,所提供的测算框架亦可适用于其他地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相貌与女性劳动参与决策——来自CLDS数据的证据
李楠
财经论丛    2019, 35 (10): 3-11.  
摘要859)      PDF(pc) (790KB)(3303)    收藏
本文利用2016年CLDS数据,从经验数据中分离劳动力市场上相貌带来的“主妇化”效应和“美貌溢价”效应,解释貌美者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原因。尽管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美貌溢价”或“相貌歧视”,但貌美并没有对女性的劳动参与决策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反而呈现越是貌美者,劳动参与概率越低;以劳动参与时间替代劳动参与决策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对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女性个体来说,其劳动参与决策存在显著的低学历“主妇化”效应。虽然貌美者的劳动参与概率显著低于非貌美者,但这种低劳动参与概率仅出现在体制外单位。本文揭示相貌引致的“美貌溢价”和“主妇化”效应对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产生的影响及背后的机制,为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补充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最低工资制度对非正规就业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证据
张剑, 王玉峰, 周子琪
财经论丛    2019, 35 (10): 12-20.  
摘要823)      PDF(pc) (884KB)(3784)    收藏
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买方垄断特征下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进行理论分析,采用各省份2008~2016年最低工资数据匹配“其他就业人员”指标,通过静态和动态模型回归,发现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提升城市的非正规就业水平。对不同行业而言,最低工资上涨的就业创造和消失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为解决可能存在的样本选择偏误及政策内生性问题,本文将重庆市作为处理组,采用合成控制法构造“反事实”状态,客观评估最低工资调整的政策效果,并通过安慰剂试验进行稳健性检验,再次验证最低工资提高的就业创造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基础教育、就业行业与农民工家庭收入决定
全磊, 陈玉萍, 丁士军, 吴海涛
财经论丛    2019, 35 (7): 3-12.  
摘要570)      PDF(pc) (870KB)(2549)    收藏
本文利用2016年鄂粤两省农民工家庭生计调查数据,从家庭总收入和结构性收入双重视角,探讨基础教育和就业行业对未完全汇合农民工家庭收入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基础教育和非农就业行业均有利于农民工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但二者仅通过打工经商收入提高家庭总收入水平,接受过基础教育的家庭更易于脱离农业生产,虽然损失了转移性收入,但总体上有利于家庭资源配置的改进。政府应适时将农村义务教育年限从9年延长至12年,并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产业,改革涉农补贴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民工家庭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创造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人口红利与消费不足——基于动态演化模型的实证分析
王树, 朱要龙, 魏巍
财经论丛    2019, 35 (7): 13-22.  
摘要530)      PDF(pc) (796KB)(2650)    收藏
本文通过引入双向代际因子的四期戴蒙德模型予以数理分析,并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采用1989~2016年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少儿抚养比与居民消费率呈显著正向关系,而老年抚养比与居民消费率则呈显著负向关系。通过面板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发现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与居民消费率的关系呈动态演化的过程,其变化符合数理模型推导的结论。最后,从人口结构红利的角度分析居民消费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并给出理论上的支持及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用工形式灵活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
陈明明, 张国胜, 郭平
财经论丛    2019, 35 (4): 3-12.  
摘要739)      PDF(pc) (795KB)(2515)    收藏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2012年中国民营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截面数据,通过构建企业层面的二值因变量计量模型,探讨用工形式灵活性对企业异质性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用工形式灵活性的提高使员工的流动性加快,企业难以积累和建立模仿创新所需的隐形知识和联系纽带,进而抑制企业的模仿创新活动。但用工形式灵活性的提高使具有新知识体系的人才、新技术等前沿性创新资源高效流动,有利于企业快速整合新的创新资源进行自主创新;相较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用工形式灵活性的提高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的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的抑制作用(促进作用)更大;相比于新企业,用工形式灵活性的提高对成立时间较早的企业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的抑制作用(促进作用)更大(更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电子商务发展对出口贸易规模扩张的U型调节——来自中国的经验实证公共选择理论下的税收成本与社会契约形式转变
马淑琴,陈红,俞春晓
财经论丛    2018, 34 (7): 9-18.  
摘要587)      PDF(pc) (843KB)(3032)    收藏
本文将电子商务发展速度、电子商务发展程度与出口贸易规模整合在同一框架下,采用2008~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藉由电子商务发展程度与出口贸易规模的关系,探究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电子商务发展程度对出口贸易规模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对该正向关系具有U型调节作用。电子商务发展速度较慢时,电子商务发展速度上升会抑制电子商务发展程度对出口贸易规模的正向作用;电子商务发展速度突破U型调节临界点且速度进一步加快时,则释放电子商务发展程度对出口贸易规模的正向溢出效应。本文诠释电子商务发展与出口贸易规模的动态关系,为合理制定电子商务发展政策以助力出口贸易规模扩大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服务贸易知识溢出的环境效应: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
尹元元
财经论丛    2018, 34 (7): 19-26.  
摘要670)      PDF(pc) (788KB)(2775)    收藏
本文针对服务贸易非物化型知识溢出的地理属性,对经典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嵌入服务贸易知识外溢变量后将其扩容为空间结构,基于中国样本的检验结果显示,服务贸易非物化型知识溢出降低贸易所在地废气污染水平,还降低贸易所在地以外区域的废气污染水平;废气污染同时与所在地区及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构成倒U型曲线关系,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未同时逾越空间双倒U型曲线“拐点”所要求的激发清洁生产技术自主创新的门槛值。因此,政策建议需重视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比重、消除服务贸易隐性知识空间流动的地理和经济阻碍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农民工跨城市二次流动与回流模式——基于最大似然估计方法的分析
赵海涛, 刘乃全
财经论丛    2018, 34 (6): 3-11.  
摘要675)      PDF(pc) (951KB)(2491)    收藏
本文采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抽样数据,基于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考察农民工跨城市二次流动和回流返乡的影响因素,以纠正样本的选择性偏误。研究结果发现,近六成的农民工发生二次流动,且表现“抱团流动”的典型特征,获取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工作待遇成为农民工跨城市二次流动的最主要原因;照顾老人孩子和结婚是农民工回流返乡的最主要原因。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跨城市二次流动和回流返乡表现明显的差异,与城乡流动相反,女性、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工更倾向于二次流动,而家庭负担较重、外出务工期间无家人陪同的农民工更容易回流返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全面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长期经济发展:2017~2050
顾和军, 曹玉霞, 李青
财经论丛    2018, 34 (4): 3-9.  
摘要782)      PDF(pc) (802KB)(2836)    收藏
本文实证分析“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使少儿抚养比显著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不会上升,老龄化程度得到一定减轻,但无法改变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总趋势。该政策的实施尽管显著提高了少儿抚养比,但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人口红利”,因而该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对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基于跨国数据的劳动参与率影响因素分析
侯婉薇
财经论丛    0, (): 10-17.  
摘要195)      PDF(pc) (1106KB)(1303)    收藏

基于世界银行数据,构造包括劳动参与率、人均GDP、就业率、抚养比、城市化率、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百分比及高等院校入学率等因素的跨国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推动或制约劳动参与的重要因素及其影响,分析该影响随性别及经济发展阶段而呈现的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和教育等对劳动参与率具有正向影响,而抚养比和城市化率具有负向影响,且经济发展阶段、教育和城市化水平对女性的影响更大。因此,提升劳动参与率应在创造就业机会、优化教育结构、鼓励女性就业等方面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代际差异视域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动因研究——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何微微, 胡小平
财经论丛    2017, 33 (9): 3-9.  
摘要753)      PDF(pc) (911KB)(2516)    收藏
本文利用重庆市1210份样本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重点计量收入预期、职业预期、情感预期及城市融入预期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意愿的代际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除收入预期外,非收入预期中的职业预期、情感预期和城市融入预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的影响均存在代际差异。利用均方差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测度发现,老一代农村劳动力最关注的是经济收入,其次是情感预期,职业预期位列最后;新生代农村劳动力最关注的因素依次为情感预期、收入预期、城市融入预期和职业预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土地流转与农户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基于江苏39个村725户农户的调查分析
肖龙铎, 张兵
财经论丛    2017, 33 (9): 10-18.  
摘要747)      PDF(pc) (954KB)(2505)    收藏

本文利用江苏省农村地区39个村72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土地流转对农户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流转使农户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进行重新配置,进而改变其收入结构,而立足于农村社会异质化程度逐步加大的现实,土地流转对高、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相比于低收入农户,土地流转更有利于高收入农户收入的增长。一个村的土地流转规模对该村基尼系数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该村收入最低五分之一农户纯收入占比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即土地流转加剧了农户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新生代回流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山东省五县区477名受访者的调查分析
陈东, 安颖
财经论丛    2017, 33 (8): 3-10.  
摘要1097)      PDF(pc) (1120KB)(4267)    收藏

本文通过山东省五县(区)477名新生代回流农民工的问卷数据,运用Ordered Logit和SEM模型对这一群体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分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86.6%的受访者对总体生活表示“很满意"和“基本满意",且受到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显著影响;人均年收入、个人发展空间、社会保障水平、工作技能发挥程度、城镇融入度与生活满意度水平呈正相关,获得的就业和创业指导越多,其生活满意度评价越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幸福的测度:一个测量范式的综述
刘国珍, 陈惠雄
财经论丛    2017, 33 (8): 11-18.  
摘要781)      PDF(pc) (1028KB)(3955)    收藏
本文在总结多种幸福涵义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客观条件、自我及主观幸福的关系提出幸福整合模型,区分了幸福的四种测量范式:生活质量幸福测量、情绪状态幸福测量、自我完善幸福测量及日常体验幸福测量,并对这四种测量范式的主要研究分别进行阐述,以更为充分地描述幸福的不同测度,为幸福感的提升提供思路。最后提出在国民幸福测量中,幸福测量范式的全面融合已成为趋势,并对经合组织(OECD)的主观幸福测量模版、英国国家统计局(ONS)的国民幸福测量模版及欧洲社会调查(ESS)的个人与社会幸福测量模版进行了介绍,从而为政府改善民生,制定经济与社会政策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工资差异的实证研究——分位数回归的视角
丁述磊
财经论丛    2017, 33 (4): 3-10.  
摘要737)      PDF(pc) (1264KB)(2821)    收藏
基于CGSS数据,本文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中国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进行估计并对工资差异分解分析,发现正规就业工资水平显著高于非正规就业,在三个代表性分位数上正规就业的教育收益率均高于非正规就业,同时两种就业方式的教育收益率随工资分位数水平由低到高而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相比于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的性别歧视更为严重并随着工资分位数水平由低到高而愈强。工资差异分解表明市场歧视造成的差异占总差异的比例显著高于特征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全球价值链分工如何影响高技术劳动力相对工资?——基于我国制造业部门的研究
周昕
财经论丛    2017, 33 (4): 11-18.  
摘要765)      PDF(pc) (744KB)(3032)    收藏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框架,以我国制造业部门为研究对象,采用WIOD和TIVA数据库1995~2009年的数据,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对高技术劳动力相对工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总体上提高了我国制造业高技术劳动力相对工资,贸易特别是出口的增长最为显著地推动了高技术劳动力相对工资的提升,而制造业服务化程度的提高则起到了相反作用,来自国内服务业部门的中间服务投入更明显地降低了制造业高技术劳动力相对工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劳动合同、工会身份与劳动者权益保障——基于CGSS2013数据的验证
徐雷, 屈沙, 杜素珍
财经论丛    2017, 33 (1): 3-11.  
摘要852)      PDF(pc) (1129KB)(3139)    收藏
本文借助CGSS2013数据,分别采用Probit模型、2SLS方法和Heckman两步法来考察劳动合同和工会身份等因素对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有劳动合同较无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加入工会的概率更高,加入工会较没有加入工会的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概率更高。此外,劳动合同和工会身份均有助于缩短劳动者的每周工作时间,并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加班、非法超时工作的概率。从员工福利来看,劳动合同工的福利水平较非劳动合同工明显更高,工会会员的福利水平也明显高于非工会会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劳动执法和工会组织建设,以更好地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